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理论调研> 正文内容

汉滨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对策

时间:2017-11-02 08:56  作者:王贵峰源自:区农业局

发展产业是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汉滨区是秦巴山区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区,辖25个镇4个办事处,总人口102万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村231个,贫困总人口4.1万户12.9万人。当前产业扶贫面临任务重、难度大、见效慢、风险高等难题,全区50%以上的贫困人口需要依靠产业脱贫。省农业厅文厅长指示我们,即使靠健康脱贫、教育脱贫、移民搬迁脱贫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依然需要发展产业来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面对目前我区产业发展现状,就产业脱贫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制定全区产业线路图

如何搞好产业发展,关键是产业规划。就汉滨区而言,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征求意见,初定全区产业线路图七条。实行农业局班子成员包抓,按照产业线路图布亮点,打造闪光点和省市区参观点,从而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全区产业全地域覆盖。

第一条线路:新城办—吉河镇—瀛湖镇—晏坝镇—双龙镇

第二条线路:张滩镇—县河镇—关家镇—坝河镇

第三条线路:江北办—关庙镇—早阳镇—石梯镇

第四条线路:建民办—五里镇—谭坝镇—茨沟镇

第五条线路:大河镇—沈坝镇—紫荆镇—中原镇—叶坪镇

第六条线路:流水镇—大竹园镇—洪山镇—牛蹄镇

第七条线路:大同镇—恒口镇

二、建基地,做强主导产业

在七条产业线路图的基础上,尤其是在贫困村建设生猪、魔芋、蔬菜、茶叶、核桃产业五大基地和特色产业(小众产业)基地。

(一)生猪基地。除了汉江、月河等禁养区之外的适养区,以阳晨生猪产业联盟为基础,按照航母级、市级、区级和林下生猪产业联盟四个类别建设示范园区,把汉滨区生猪基地做强做大,力争到2020年再发展生猪80万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位于全省第一。

(二)魔芋基地。主要依托龙头企业帮带,打造五大魔芋片区和一个亮点。魔芋基地注重资源整合,实行集团作战,为魔芋产业搭建深加工产业链条。

1、茨沟片区(包括谭坝),由悠源魔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

2、中原片区(包括大河、紫荆、叶坪、沈坝),由康安魔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

3、双龙片区(包括晏坝),由秦东魔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

4、洪山片区(包括大竹园、流水),由巴山佳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

5、早阳片区,由东宁魔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

6、打造一个亮点,即五里镇白马石魔芋现代农业园区,由白马石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承建。

(三)蔬菜基地。以高山、露地蔬菜为主,保证城区的“菜篮子”,按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建设一个养猪场配套建设一个蔬菜园区,把忠诚蔬菜园区作为全区种苗培育园区,供应全区蔬菜种苗,着重于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立体蔬菜、换季轮作等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

(四)茶叶基地。以“陕茶一号”产业联盟为载体,再发展五个一万亩茶叶镇,着重做好“三品一标”的认定工作,规范茶叶品牌。

(五)核桃基地。加强管护和改良工作,把现有核桃园划块无偿提供给贫困户种植低矮作物,增加贫困户收入。

(六)特色产业基地(小众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养蜂、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等特色小众产业,为五大产业基地锦上添花。

三、树亮点,创新扶贫机制

1、贫困户园区。在贫困村流转一定数量的土地,按贫困户30户以上,以每户2—3亩,或每户一个大棚,集中打造贫困户园区。种苗、管理、技术、品牌、收购实行五统一。

2、创业园区。对贫困户的大学生子女或返乡创业人士,在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他们建设现代农业创业园区。

3、培训园区。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实际需求,打造贫困户培训园区,组织开展特色种养殖、互联网+农业等产业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4、设立产业扶贫农产品直销中心。在城东、城西批发市场和鲁家村设立产业扶贫农产品直销中心,采取冷藏车上门收购,现场付款,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电子商务。按照区上统一安排,在新型经营主体设立电商服务站(点),充分利用淘宝、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新模式。

6、深化“支部+”。区园区办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党总支,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成立党支部,深化“支部+支部+X+贫困户”即“现代农业园区党支部+贫困村党支部+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精准脱贫模式,使园区与贫困户捆绑得更紧密,帮带效果更突出。

7、推进“三变”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牛蹄、晏坝2个镇和建民办忠诚村、瀛湖镇天柱山村、大河镇兴红、同心村4个村的“三变”改革试点,认真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股权村有、企业(园区)使用、股权收益固定、贫困户分红受益”的原则,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平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四、强带动,推进一村一品

1、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只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才能使产业链更强、更大、更完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引导龙头企业帮带贫困村发展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有效对接贫困户的小生产与龙头企业的大市场,逐步实现贫困村产业发展上规模。

2、现代园区带动。加强规划和引导,促进园区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发展,增强带动贫困户能力。按照产业规划布局,选择符合园区发展的产业,安排园区帮带贫困户,以正式文件下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同时,加大园区管理和培训,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议。

3、招商引资带动。招商引资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着重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统筹推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一村一品”工作,建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确保农户种得下去卖得出去。

4、能人大户带动。动员能人大户、返乡创业人士、村干部和党员等致富能人,带头创办农村经济组织,抓点示范,在政策上引导,在资源上共享,在资金上扶持。

五、抓联盟,实现合作共赢

围绕阳晨产业联盟、陕茶1号、魔芋、蔬菜、食用菌、金银花、油用牡丹+油葵、黄花菜、借鸡下蛋、养蜂、葡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与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结成产业联盟,利用政府部门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贫困户发展产业铺路搭桥,使贫困户只负责种植或养殖,种苗、技术、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全部由企业负责,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共赢。

六、重保障,强化政策支持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常委包抓一条产业线路、区级领导包抓一个产业、部门包抓一个基地、镇办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干部完善一个新型经营主体帮带贫困户体系,召开办公会,形成纪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动员各级力量,以强有力的措施培植产业、壮大产业,在全区上下形成抓产业、兴产业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2、培育产业龙头。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项目、用地、资金、信贷和金融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做大做强。整合兼并同类园区,实行大融合,把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康养、创意农业融为一体,打造大园区

3、强化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是长线,在安排项目资金上在应注重长、短线结合,统筹兼顾当年脱贫村、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及早安排所有贫困村产业发展项目。涉农资金整合的60%以上要用于产业发展,并设立产业发展资金专户,实行一支笔签字,整合资金按产业发展情况分配资金计划。通过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引导涉农整合资金在产业项目上聚集,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从而走出一条符合汉滨产业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作者系汉滨区脱贫指挥部产业脱贫办公室主任,汉滨区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