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583”工程推动社会治理大变样

时间:2017-10-13 09:17  作者:陈新宽源自:本站原创

社会治理,究竟该怎么治、如何创新?汉滨区结合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探索,先行试水,实施社会治理“583”工程,在全区大力推行“五老”进中心、八千红袖章、三个清零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治安防范落实在基层,党建工作、发展任务、群众诉求完成清零在基层,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民风向上向好治安稳定,形成社会治理的大融合,基层治理这道“难题”正在“破题”。

 

“五老”齐上阵   社会治理装上新引擎

 

汉滨区老城办大北街社区的两户人家,因房屋临墙地界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直到社区“五老”调解员的介入才有了转机。69岁的老贤达刘登荣,在大北社区德高望重,威信颇高,人人信服。他先后6次入户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引用古典“六尺巷”的故事,终于感化双方当事人。两家因临墙60公分地界产生纠纷,20年的拉锯战达成和解。这只是汉滨区“五老”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汉滨区总人口102万,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8万,每5个人里就有一位老人,老人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人群和重要力量。如何发挥老人的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成为汉滨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今年年初,为了充分发挥“五老”(即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进中心调解促稳定作用,汉滨区积极探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三治”融合、“五老”进中心试点工作。为了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的老城办等6镇办先行先试。在取得经验后,在全区29个镇办全面推开。各镇办、村社区建立了信访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按照有机构、有房子、有牌子、有桌椅、有电脑、有柜子、有制度、有台账“八有”要求落实到位。为了确保工作扎实开展,落实了区综治委成员单位帮扶包抓责任,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各村社区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通过村民大会推荐“五老”,择优选拔“五老”,建立“五老”工作队伍。全区495个村社区选拔万余名“五老”,就近进入综治维稳中心开展工作。

汉滨区坚持高标准,注重从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志愿服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有一定政策水平人员当中选拔“五老”,特别是选拔具有法律专长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入“五老”队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关庙镇文化村69岁的退休干部李辉智组织起村上的“红白理事会”,凡婚丧嫁娶送礼宴请都有明细标准,反对大操大办和奢侈浪费,社区“五老”的工作越来越受到村民的支持和欢迎。流水镇中心社区依托瀛湖水资源发展旅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但在社区修建公共活动广场时,受各自利益驱动广场施工建设被村民多次阻挠。社区“五老”人员、78岁的老党员谢贤春,动员谢氏家族的村民发出倡议,同时上门做其他村民的工作。现在,社区广场成为村民和游人最喜爱的活动场所,村民也高兴地向社区“五老”们竖起了大拇指。

“‘五老’参予社会治理工作是大势所趋,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必须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上做文章,珍惜用好这笔财富。”汉滨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俊康如是说。       

“五老”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出于自觉自愿,住的近、来的快、接地气、效率高;他们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社会经验丰富,处理矛盾纠纷老到管用。一年来,汉滨区29个镇办积极推进“五老”进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五老”的地域、威望优势,利用身边人办身边事。同时,“五老”还积极上门入户,主动介入矛盾纠纷的处理,及时宣传政策法规,助力新民风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成为新常态。汉滨“五老”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呈现出矛盾纠纷减少、民风向善向好的安定局面,全区社会治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八千红袖章   群防群治从我做起

 

百万人口的汉滨区,正式警察仅有500余名,光出现场有时都忙不过来,更别说巡逻防控了。警力不足成为当下治安防控的老大难。

“现在,谁还缺吃缺喝,就希望过个平稳日子。”53岁的马金平说起自己参加巡逻队,实为事出有因。这些年他先后丢失两辆电瓶车、一辆摩托车。当上巡逻队员让他变成了维护社会治安的参与者和群众财产的保护者。

今年8月,《陕西日报》记者在汉滨区采访,得知马金平、周云康、古元章、马真萍都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红袖章”巡逻队。在半年多时间里,巡逻队员协助公安机关破获盗窃摩托车案、专门夜间敲砸汽车玻璃偷盗财物团伙案;他们临危不惧,搬离煤气罐,扑救街边饭店大火,在汉江里救人,寻找走失小孩,驱赶伤人藏獒以及每天都会遇到的零碎小事。这些人大多都已年过半百,每每听到群众感谢和赞扬的话,都有一份自豪和满满的成就感。像这样的红袖章巡逻队员全区有8000名左右。

如何解决警力不足,强化群防群治工作,防患于未然?围绕这一问题,汉滨区从2016年11月在市中心城区先行试点开始,通过大力发展红袖章志愿者,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各办事处成立“红袖章”义务巡逻队和专业巡逻队,义务巡逻队由“红袖章”志愿者组成,负责白天巡逻,专业巡逻队由政府购买服务,负责夜间巡逻,实现全时段覆盖。

试点成功后,2017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开。红袖章巡逻队分三类:一类中心城区专业巡逻队150人;二类大系统巡逻队3350人,包含城管系统市场收费员、清洁工,教育系统各校门卫、保安人员,卫生系统各医院安保人员,住建系统各小区安保人员;三类各镇办村社区巡逻队共4500人;全区红袖章巡逻队规模保持在8000人左右。在人员选拔上,该区按照身体健康、政治合格、群众公认、自觉自愿的标准,主要从退休政法干警、老党员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中心户长、网格长等平安志愿者中推选产生,年龄控制在18周岁以上65岁以下,低保户、精准脱贫户、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群体人员优先选拔。曾经在汉江救起8名溺水者的汉江志愿救生队副队长、62岁的陕西好人朱柏感慨地说:参加社区红袖章队伍“一举三得’,既开展了工作,又锻炼了身体,还解决了生活的困难。

为了确保红袖章队伍规范化长效化开展工作,汉滨区制定下发了“红袖章”队伍规范化治安巡逻实施方案和红袖章治安巡逻工作经费以奖代补办法。红袖章面临最大的困难即经费问题,汉滨区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一是向上级争取一点,二是区财政挤一点,三是综治成员单位赞助一点。2016年以来,全区为红袖章队伍筹措经费百余万元,用于解决巡逻装备、人身保险、安保培训和以奖代补等。对一年来“红袖章”志愿者发挥的作用,汉滨区江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隆银深有体会。他说,江北街办地处火车站周边,人口接近7万,人员流动量大,社情比较复杂。过去,居民看到街上发生不文明行为敢怒不敢言,现在有了“红袖章”巡逻队,人摔倒了有人敢扶,遇到坏人坏事有人敢管。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防汛抢险、疏导交通、维护治安,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广场学校、公园夜市,风里雨里到处都有红袖章的身影,红袖章成为安康城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红袖章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全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下降,上半年全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5%,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治安防控核心在人,管住了人,就管住了事。创建省级平安区,需要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红袖章’巡逻队是群防群治、村(居)民自治的一种有效抓手。”汉滨区委书记王孝成说。

 

三个清零法   党群干群更融洽

 

随着全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精准识别的攻坚克难,农村大量社会矛盾集中显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历史老账与脱贫攻坚新矛盾相互交织,化解困难大,推进阻力大,必须正面应对妥善处理。

刘湾社区是关庙镇包湾村的一个安置点,原刘湾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城乡结合部。这里民风强悍,社情复杂,矛盾突出,并村时村上班子集体下课,工作组入户便幕后指使闹事,村民攻击包村干部,工作停滞,领导头疼,干部绕道,恶名在外。脱贫攻坚分配包村任务时,区上将难啃的骨头交给了区委政法委。队员进驻时,刘湾社区路灯不亮,没有公厕,群众意见很大。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俊康同志走访多次,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包湾、刘湾大变样。区委选派政法委副书记当工作队长,副科级办公室主任为村第一书记,脱产搞脱贫攻坚工作,机关干部每人都包抓贫困户。搞新民风建设,帮助完善村规民约,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一个组一个组地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村规民约,评议五老、推荐好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䄂章巡逻队。工作上实行三个清零法,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交心做朋友,解难题促发展。按照群众缺什么䃼什么的要求,开展民生政法5·20关爱活动,组织综治成员单位送法律送服务,进行炒菜、理发等劳动技能培训,开展送药问诊、爱心体检、健康用盐等服务,送温暖到家服务上门。

与此同时,大张旗鼓地召开新民风建设推进会,表彰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媳25人,聘请五老、红白理事会、综治信息员、红袖章巡逻队34人。彩旗飘飘,披红戴花,敲锣打鼓,登台领奖。精彩的文艺节目,正能量聚合发力,点点滴滴影响着全体村民。争取饮水上山,修路拉电,产业建园,办了一件件实事。如今场地平了,厕所修了,路灯亮了,点亮了刘湾社区群众的心灯,群众服了心也敞亮了。

“3个清零法”是区委政法委在包湾村的实践探索,具体就是村上每个村民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体组民见面会,做到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欠账清零、党建、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欠账清零、群众重大利益诉求及时解决或及时解释到位不欠账清零。机关26名干部包抓11个村民小组109名贫困户,全员上阵,进村到组入户,开展三个清零,任务不清零干部不撤,扎实的工作助推了新民风建设,一股向善向好的清新之风正在形成。

像包湾、刘湾这样二合一、处于磨合期的村社区,全区共有100多个。汉滨区原有727个村社区,2015年撤并后保留495个村社区,撤并率高达31.9%,老村老矛盾、并村新问题和脱贫攻坚领域的新矛盾相互交织,全区信访维稳压力增大,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区委政法委通过在包湾村、关庙镇试点“三个清零法”,效果显著社会影响好,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区委办、区政府办统筹在全区推开,社会治理效果凸显。

“‘三个清零法’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把存在的问题及时消化,助推了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为即将展开的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夯实了群众基础。”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正峰如此高度评价。

 

“35819 ”  社会治理大融合

 

汉滨区创新社会治理区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揽,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形成社会治理大融合,助力平安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全区上下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全省先进全国有影响平安建设先进区目标,以抓基层强基础,突出抓好“35819”为创新引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奋力追赶超越,确保了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

在“五老”进中心、8千红袖章上街巡逻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治”(德治、法治、自治)融合系统治理,汉滨区有效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促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客观现状,以“促守法、调纷争、打邪恶”为法治保障,以“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为德治强基,以网格化管理“促联防、保平安”为自治基础,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汉滨区继续深化民生政法5·20这一综治品牌活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镇、村、组、网格五级架构,落实好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20类实事,充分发挥“黑红榜”作用,加大“三项机制”的运用,着力把民生政法5·20品牌推向更高层次。坚持以民生政法5·20为主线,强化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等9个方面的特色创新,补齐短板,打造特色,实现追赶超越目标。

“35819”工作推进实施以来,汉滨区各镇办结合新民风建设,积极行动,探索创新,亮点纷呈。早阳镇在开展“五老”进中心试点工作中,推行“履职当好新大员,平安建设争先锋”主题活动,整合村级14员为新“八大员”, 即综治维稳信息员、社会治安巡防员、生产生活安全员、平安建设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社会治理组织员、群众工作连心员。新“八大员”参与社会治理,将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组,消除在萌芽状态,夯实了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大河镇组织开展“百名干部进千家解万难”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用干部的真情、真心,赢得群众的满意和认可,促进辖区和谐稳定。老城办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推进智慧化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引领发展。区法院在“五老”进中心树标杆上,与“民生政法5·20”、综治维稳、平安创建、“两率两度”提升相结合,组织法官对“五老”进行人民调解业务培训、旁听庭审案件,选聘“五老”人民调解员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宣传法律法规,促进“三治”融合、“五老”进中心落地生根。目前,全区社会治理创新氛围浓厚,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

汉滨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引擎。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从先行试水到扬帆起航,汉滨区一定会再交出一份社会治理创新的精彩答卷!

(作者:安康市汉滨区委政法委  陈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