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动脑、动手、动眼、动嘴、动耳。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探究来理解知识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如在《等式的性质》一节,教材中只笼统的用“天平始终平衡”来表述等式所具有的两个性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看到两个性质的文字表述,对于天平平衡的过程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因此,我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请同学上台和我共同完成课本上所介绍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天平平衡的过程,用自己眼睛看见的事实说话。进而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等式所具有的性质,并且在总结完之后,再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书写一个等式,验证我们自己总结出的性质是否正确。通过“操作---观察---总结---书写---验证”这一完整的认知过程,逐步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程度,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灵活变通。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获取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熟练程度明显高于仅仅通过老师灌输后被动接受的知识内容。
但是,让学生动手并不是让他们接二连三、眼花缭乱的地应付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活动。如果这样的话,会造成他们心浮气躁、沉不下心来进行数学思考,教学效果反而被教学形式所累。只有加入自己的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够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需要学生动,但要明确一点: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研究,彻底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会。”( 大竹园初中 王晶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