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推着一车梨去赶集,走了一段路,问路边的小孩:“小朋友,请问到前面的集镇,还要走多长时间啊?”小孩看了看他,想了想,告诉他:“如果您走慢一点儿,不超过半小时;如果您走快一点儿,可能要走一个多小时!”
他很生气,哪有快走比慢走花的时间还多的道理?他认定小孩在说谎,逗他玩呢。于是,他加快脚步,推着小车向前走。不料,前方的道路坑坑洼洼,他的车又沉,一不小心车翻了,梨滚得满地都是。他只好停下来,将滚落的梨重新捡起,再推车到集镇时,用了近两个小时。这时,他才明白小孩的意思。
推车人之所以会翻车,是因为他用主观意识代替客观事实。速度快,到达目标所需的时间就短,道理没错,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况。
这个故事,对我有很深的启示。回想起来,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会犯与推车人同样的错误:一方面想让学生尽快完成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却无视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全部按固定的模式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思维敏捷的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完全掌握,但还要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思维较慢的学生,却对反复出现的例题似懂非懂。结果花了相当长的时间,仍然不能使全部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正与推车人相似吗?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更高一些的要求,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多一些理解、消化、吸收、掌握知识点的时间,那么后面的教学也会顺利很多。从总体上来说,其实更节省教学时间,效率也更高。
有时候,“慢走”反而更省时间! (早阳镇九年制学校 王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