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教育随笔:《周恩来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时间:2014-09-26 10:30  作者:源自: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段史实没有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然而,创作者们深入到伯延,实地了解到周总理在伯延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到老百姓对总理的深厚感情,油然激起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让我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影片对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找到工作的调整方向。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解开了伯延公社目前存在的困难问题:1、农村公社吃食堂问题。2、农村妇女问题。3、孩子教育问题。4、农村生产、粮食增产问题。5、生活用水问题等等。

影片诠释了一位工作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总理。他坚定、沉稳、睿智、谦和的气质与博大、悲悯的胸怀。

他的行动:不会干农活遭到“善意批评”,还是笑呵呵的虚心学习插地瓜秧子;大雨中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领工作人员与群众救地瓜秧子;与连弟奶奶谈话,高兴的唱起“端花”戏;与光棍老汉聊天称兄道弟,感动老哥哥;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

他的语言:“对不起,我让大家辛苦了!”“你是我的妻子,更是大家的邓大姐。”“你还是汇报工作吧!”

他的脚步:很稳健的走在调研的路上;他的脚步缩回那盛满大碗肉鸡蛋的饭桌,舀起树叶做的汤饭;他的脚步坚定的迈向连弟奶奶棺材换回来的那盆拽面。

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每一句话都把自己放在工作上,不顾自己的身体。每一个行动都体现了为群众服务、处处想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影片中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那些说怪话,没话找话的“落后分子”都给我处理好了。(掩盖事实)“树上的叶子光了”“羊吃了”“撸了给羊吃了”(不顾群众疾苦,掩藏缺粮真相)“有吃的,以前白面馒头吃两口就扔了。现在没吃的,就吃这窝头,自己吃,自己干的,不怨谁。”(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盛行的后果)“他爹喉咙有病,咽不下树叶,就拿了些。”“是心脏病,不是喉咙有病”“他是支书。”(领导干部享受专权,多吃多占,享乐主义

共产党员是最值得考验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榜样,郭百岁老党员的一句话:“共产党员不能丢伯延的脸”惊醒了开会的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周恩来总理终于了解了伯延公社的真实情况。

看到这里,我感到,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常好,“四风”整顿一定要深挖,一定要从根本上,灵魂处挖掘,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彻底制止住。让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官说官话,见民说匪话”“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欺上瞒下、串通一气”等现象无所遁形。

    作为教师党员,学习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应该以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断改造自身不足。在工作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教材,深入浅出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上做学生的导师和学生们的朋友给予学生们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五里镇建设初级中学  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