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说它熟悉,早在2002年,朱永新教授便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响亮而明确的提出了“新教育”理念,十余年来,各级新闻媒体不时有专题报道。说其陌生,“新教育”真正走进汉滨教师中间,则源于2014年初,区教体局为各单位管理干部购买了《新教育》一书作为学习教材,至5月17-18日,新教育专家团队在安康学院所做的专题辅导讲座,“新教育”已然成为全体教师议论最多的话题,一时间,朱永新和“新教育”在汉滨各级各类学校风生水起、自成风景。教师们都认为“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既面向未来,更注重当下,是一种具有辩证、动感的教育实验,对学校、教师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但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新教育只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贫困山区只能是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及,那么果真如此,新教育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它难道真的只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
学习了新教育,大家不难发现,朱永新教授的理论主张并没有在实验开展的前提基础上设置什么硬性规定,更没有提出学校、教师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开展新教育实验,而是提出了“行动论”,只要你认可新教育理念,有投身新教育事业的激情,就可以实施新教育,不以试验区方式进行,也可在学校内实验,还可在自己的班级推行。只要用消化吸收的新教育理念指引,从个体、班、校实际出发,从简单的、基础的、可行的内容做起,只要出发,就在前往新教育的路上。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生活,其实多少都有着新教育思想的印记,只是没有系统的归纳、梳理,没有核心教育理念对应,显得松、散、杂、乱而已。比如,新教育提出“十大行动”,我们的校园或许没有“十大”,但或多或少都有几大,比如营造书香校园、撰写教育叙事、追求理想课堂、家校合作互动等,缺的是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又如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我们没有用“每月”这种形式展开,但就具体的内容来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体育艺术熏陶、劳动、环保、感恩品质锻造等,各学校也都采取着不同的形式在进行,二者相较,缺的依然是制度、评价和长效机制。新教育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吉祥三宝”(阅读、写作、共同体),我们在日常的校本研修工作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环节管理中,不也提出了教师个体在读书、反思、习作以及教师合作活动的量化规定,与”吉祥三宝“相比,又有多少实质区别,缺的依然是系统、深度和机制。为此,我们说,新教育并不遥远,我们每个人事实上已经置身于新教育大熔炉之中。
据上,难道我们就可以说自己已经是“新教育“吗?那有大错特错,如果说新教育是一方全新的风景,我们只是已经走在通往景区的路上。作为山区学校、作为贫困地区教师,该如何学习新教育,提升个体素养与学校整体效益,让师生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识是前提。新教育是场全新的教育革命,我们要采取多种新式的培训、辅导等,统一教师思想,提高教师认识,要让教师真正理解到新教育对自我、学生、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可新教育理念,看到新教育的愿景,进而能够主动、自觉的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践行新教育。学校的管理者更要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二、学习是基础。认识统一了,当务之急便是学习,既要学习新教育的知识理论,更要学习具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行动措施,提升教学基本功与专业素养,宏观上理解,微观上行动。学习方式上课灵活多样,做到集体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致阅读与座谈研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三、练笔是抓手。我们的教师之所以专业成长缓慢,很大的原因是不善于总结反思,不会“研”,读与写是专业发展的两翼,鼓励教师拿起手中的笔,大胆的写,我手写我心,写感想、写得失、写希望,先从短文章写意,一两百字,只要有真意就行,教育叙事、随笔、反思、论文等等,有敢于向“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投保的勇气与信心。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通过练笔,使自己善总结、会思考、能研修,努力实现由“教书匠”向“思考者”的转变。
四、制度是保障。新教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流程,学校要结合实际,底限加示范,追求特色,拒绝千校一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教师研修、教育行动的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制约、保障、激励作用,端正办学思想,凸显校园文化,明晰愿景规划,细化行动措施,使新教育学习活动可感、可知、可行。
五、践行是重点。一切计划只有行动才能称之为美好。管理层面、教师个体要共同行动,从基础做起,从理念指引做起,从方式改变做起,从“十大行动、每月一事、儿童课程、吉祥三宝”做起,不求高大全,更不奢望一蹴而就,用实际的行动营造教育革新范围。
新教育,并不遥远。只要付诸努力,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会来到﹗(叶坪镇中心学校 白怀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