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课堂教学,如果保持在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其效果是令人欣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其实很多,发现“闪光点”就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乐学的欲望。
记得一次上公开课,教学三年级语文《赵州桥》。因为是公开课,对学生,对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压力。环节衔接不上,学生配合不好,我设计的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上,学生突然提出一个很难解释的疑问等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就思考:哪些问题哪类学生能回答,哪些问题可以照顾学困生。
当我走进教室,后排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等着我的开场白。多么整齐呀!我不由得一惊,平日里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影子怎么不见了?
教学活动进行着,一个又一个疑问都在我们的互动中迎刃而解,“快成功了”我无比激动地暗示自己。可是,当我问到 “这种设计是指什么设计?”时。全班鸦雀无声。顿时,我觉得我高估了孩子们,我用目光扫视了一圈,几个反应快的孩子都没有举手的意思。我正要对问题进行细化,平时不爱举手的许志敏同学胸有成竹的举起小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都被许志敏的举动惊呆了。因为许志敏过去就是一个不爱动脑筋,贪玩懒惰的孩子,然而看似这么难的问题却能被他答对,孩子们能不投上羡慕的目光?我也被许志敏的举动感动了,我激动地说:“不愧是本周的进步之星!要继续发挥你的光和热。”孩子们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后来的环节里,许志敏更是大胆地频频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几乎成了我和他的“问答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忽视一些不爱表现的孩子,但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和循规蹈矩的孩子不同,面对一个贪玩懒惰,不爱学习的孩子,只要他有一点表现,我们就加以鼓励,可以激发他内心的求知欲望,增强他的信心,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大竹园镇关联小学 鄢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