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AAA级风景区香溪洞的山脚下,座落着一所崭新的学校,米黄色的教学大楼在阳光下格外耀眼,那就是汉滨区南门小学,一所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
这所学校始建于1975年,说它新,是因为现在已找不到原学校的影子,校容校貌是新的,各种设施也是新的。原先这所学校主要服务于周边陈家沟、东西沟、程庄3个行政村,校舍破旧,条件极差,在校学生最多时不过二、三百人。随着城市骨架扩大,这所偏僻的村办小校渐渐被城市囊括其中。由于学校附近相对偏僻,周边环境良好,房租低廉,成为务工人员租住地的首选,但子女上学问题却成为这些务工人员的一块心病。面对新的形势,学校把发展目光定位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上,原有校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上学需求,校舍问题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抓住了城区教育资源整合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资近600万元。扩建成占地面积23亩,校舍面积达6000平方米,能容纳35个教学班的标准化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音乐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多个规范部室。
2009年,南门小学教学大楼竣工交付使用, 2012年又新修了学校操场,铺设200米环形跑道,使学校办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栽了梧桐树,如何引得凤凰来,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又一难题。经学校领导班子反复调研、商讨,把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能放心"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校在扩建时就广泛宣传,学生进校"零门槛",不给家长找任何刁难,不收取任何费用。凡转入学生和学区内学生一样同等享受教育资源,同等享受国家的免补政策,在学习、奖励评优、入队、参加校内外活动等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一视同仁,让他们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享受读书成长的乐趣,让学生"留得住"。新校园一落成,就吸引了不少学生入学就读。现在在校学生数每学期增长近百人,本学期人数近1100人,是2008年在校学生数的4倍,其中农民工子女达90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如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成为学校的主要生源。
学校一方面扩大招生,另一方面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狠抓质量,锤炼队伍,培养了一大批能吃苦、肯奉献、业务精的优秀教师,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攀升,转入该校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广大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面对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性格自闭、缺乏自信、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差等问题,南门小学经过摸索交流,形成一套自己特色的方法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制度,科任教师定期走访农民工子女家庭,交流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二是建立谈心、心理咨询制度,成立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且班主任是班级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员,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以年级组为单位指派心理辅导老师,实行一对一帮扶;三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加强家校沟通,利用家访、家长会、校讯通、致家长的一封信、发放意见调查表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四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通过周一晨会、主题班队会、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等多种渠道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逐渐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让从各地到来的学生融入集体的大熔炉。
这几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南门小学营造出了健康向上、乐学自信的校园文化氛围,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就读。这里已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民工子女学习成长的摇篮。(通讯员 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