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汉滨教育钩沉之六

时间:2014-04-16 10:10  作者:源自:
 

19965月,安康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实施“两基”的决定》(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开始启动。年底,扫盲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城关、五里、石转、叶坪四区为“普九”试点区。

1997年,“普九”工作以初中布局调整为重点。5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初中布点调整的通知》,计划将74所初中调整为45所;同月中旬召开乡镇办事处主要领导、文教办主任、中学校长、市直各部门领导会议,会后在主管教育副市长带领下赴宁陕县参观学习。其后,全面部署“普九”工作,实行硬、软件建设双线推进制;市政府与50个乡镇办事处负责人签订硬件建设责任状,市文教局与50个乡镇办事处文教办主任签订软件建设责任状;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步伐的决定》《关于广泛开展集资监督管理的通知》。一个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1998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普九”工作会议,加强“普九”工作力量,文教局根据地区行署对“普九”工作检查反馈信息,实施包片、包乡镇和包学校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带领教育系统各负责任人赴咸阳兴平考察学习。第一期义教工程实施结束,世界银行贷款秦巴子项目(简称“贫四”)开始启动,为“普九”提供了项目资金支持。全市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校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促进全市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受初中专扩招,大学招生实行“并轨”政策的叠加影响,高中教育再陷困境,1998年全市高考上省线仅73人。基于此,文教局着手研究制定高中教育发展对策,《关于改革和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等政策先后出台,并于1999年在全市分七大片区召开高中教育工作会议,解决高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初,市政府成立“普九”验收组,先后对老城办等14个乡镇办事处进行初验,对36个乡镇办事处检查督促,对50个乡镇办事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予以通报,要求各乡镇办事处“一把手”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打好“普九”这场硬仗。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1999年“普九”工作实施意见》,文教局包片、包乡镇、包校人员住在基层、工作在基层,督查指导,使全市“普九”工作按计划,均衡、快速推进。

本年,高校实施扩招,全市高考上线人数有了较大幅度回升。扩招虽然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人才供给,使高校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化、大众化,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圆了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但是,扩招使在校大学生急剧膨胀,大学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造成了日后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20001月,市文教局创办《文教简报》,全面宣传“普九”及文化教育工作。2月,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安康市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从职责任务、课堂教学、教研教改和教育督导四个方面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质量立校、管理兴校、教研强校”已得到广泛认可,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普九”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战100天,普九硬过关”。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全力以赴,社会各界及港澳台、国际友好团体和人士高度关注“普九”支援“普九”工作,全市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大打“普九”硬过关攻坚战的热潮。1120,是值得安康市人民铭记的日子,省政府评估验收组宣布安康市“普九”通过省政府验收,并授予安康市“全国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先进县(市)”,至此,历时5年的“普九”圆满结束,它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奉献的结晶,它是全市教育发展的里程碑。5年中,全市共投入1.37亿元,新建校舍19.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2.5万平方米,中小学图书、仪器、体音美及电教器材均达省颁标准;5年中,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变,校容校貌焕然一新;5年中,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果显著,一批批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迅速成长,挑起教学教研重担,成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全市完全小学303所、初级小学209所、教学点211个、九年制附设小学20所,在校学生120858人,入学率99.5%;单设初中41所、九年制20所、完全中学1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初中入学率96.9%;在职专任教师6737人,其中小学4753人,初中1984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89.7%、岗位合格率97.5%;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83.3%、岗位合格率92.4%。中小学新任职教师学历达标率100%5年“普九”,为新世纪安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121,撤原县级安康市改称汉滨区。

2001年投入751.6万元,排除危房校舍6万余平方米。年底,实现国务院“基础教育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从体制上解决了困扰教育十余年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从政策上、体制上、经费上提供了保障。12月,省教育厅授予汉滨区第一小学(培新小学)为“省级示范小学”。

2002年,全区进一步巩固扩大“普九”成果,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投入2200余万元,排除危房校舍8.2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新增微机室52个,部分学校建起“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安装远程教育设备,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迈进。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三爱”教育活动。高考取得好成绩,区直学校上本科线308人,达专科线1224人,区委区政府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考先进县区”,汉滨高中、恒口高中、江北高中、五里高中、张滩高中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初中“四试合一”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有大幅度提升。教育创建工作成绩突出,汉滨初中先后被省市命名“示范初中”,安康职专评为“全国重点职业中学”,区幼儿园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果园小学、东坝小学评为“市级示范小学”,果园小学、江北高中评为“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迎风乡、玉岚乡农技校被命名“省级示范农技校”,恒口镇、建民镇、瀛湖镇农技校被命名“市级示范农技校”;新城办、瀛湖镇、恒口镇、五里镇被命名市、区级教育强镇办,新城办、瀛湖镇还被命名省级教育强镇办。20028月,汉滨区机构改革,文化管理职能划至区广播电视局,文教局改称汉滨区教育局。《文教简报》更名《汉滨教育》。

“普九”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积蓄了坚实的力量,全区基本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及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素质教育得到贯彻落实,学校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一个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全民兴教氛围已基本形成。

20034月,“非典”疫情横扫神州大地,全区各校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积极做好防控工作。初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江北高中、恒口高中、五里高中评为市级重点高中。全区启动“排危”工程。

20043月,区委区政府下达教育系统全年校舍排危任务;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和规范学生用书管理制度;全面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办暑期区级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开展评选“教学标兵”和“三好教师”活动;开展校歌、校徽、校训创作评比活动。12月,原安康铁路分局第一子弟学校、安康铁路分局幼儿园移交汉滨区管理,分别更名为汉滨区铁路九年制学校和汉滨区铁路幼儿园。本年高考达本科线1345人,市委市政府授予区委区政府“高考先进单位”称号。

20053月,汉滨区贫困学生救助会成立,区教育局长任会长,全区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2005年新招录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举办全区七、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赛教活动;民办鸿志初级中学、汉滨区实验初级中学筹设;培新小学、果园小学停办学前班;认定恒口镇、洪山镇、流水镇、叶坪镇、东镇乡、江北办“校舍基本无危房”。创建工作成绩突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创建为“市级示范九年制学校”、关庙镇团结小学创建为“市级示范小学”、张滩高中创建为“市级重点高中”;省教育厅授予老城办、洪山镇、大竹园镇为“陕西省教育强乡镇”称号。

2005年,是汉滨教育系统损失惨重的一年,两次洪水肆虐校园,校舍严重受损,部分教师个人财产受到严重毁坏。7月上旬,连降中到大雨,21个乡镇49所学校校舍遭洪水袭击,造成新危房校舍299间,6340平方米;倒塌校舍22间,460平方米;冲毁护坎197延长米、围墙327延长米、操场1010平方米;损毁教学仪器2台、课桌凳10套。此次洪灾经济损失202.5万元。102,特大洪水造成全区115所学校受灾,倒塌校舍52间,1062平方米,造成新危房884间,18401平方米;冲毁围墙当护1058延长米;8所学校校园滑塌14940平方米,4所学校校园整体滑移,面积7380平方米;毁坏课桌凳130套,损失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1.6万元;167名教师住房被淹、财物被冲毁,经济损失600余万元;据粗略统计,此次洪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44.6万元,全区教育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本年,全区参加高考考生6112人,各类上本科线3162人,其中文理类2825人,体艺类337人;张滩高中高三学生陈国庚获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13261名初三学生参加中考,人均总分较上年有较大提高。

2006年,是汉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全区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各镇办建立经费专户,直通到校,“两免一补”惠及万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实施,全区装备1568万元远程教育设施,现代化教学步伐加快;危房改造力度加大,争取国、省危房改造专项资金2152万元,共排危房65322.92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3992平方米、改扩建校舍25380.29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部兑现1999年以前乡镇拖欠教师工资1199万元;整合城区教育资源,撤老城教育办并入新城教育办上划区直管理。启动陕西省平安校园创建工作,规划汉滨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培新小学、果园小学积极探索双语实验教学。12月,原中国水电三局张岭子弟学校、砂石厂子弟学校按照属地原则,成建制移交汉滨区,隶属区直管理,分别更名为汉滨区滨江学校、汉滨区沙石厂九年制学校。民办安康黄冈学校筹建。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命名大同镇大同初中、新城办东坝小学、新城办江南小学、老城办西关小学为“安康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市教育局命名关家镇小关初中、花园乡花园小学、江北办金珍小学、大竹园镇大竹园小学为“市级文明校园”,省委省政府命名新城办江南小学为“省级文明校园”、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命名恒口高中为“省级文明校园”;市政府命名张滩镇、河西镇、东镇乡、叶坪镇、瀛湖镇为“市级教育强乡镇”。撤消乡镇办事处教育办,确认乡镇办事处中心校。全区高、中考成绩斐然:高考考生6614人,各类考生上本科线3834人;10738名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人均成绩达到383.81分,创历史新高。至2006年底,全区高中学校12所,职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38所,九年制学校30所,完全小学322所,初小157所,教学点79个,在校学生17.2万人,在职教职工8652人。

1996年至2006年,是汉滨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全市(区)人民以“双基”为目标,大打教育攻坚战,使全区中小学校硬软件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为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汉滨人民对教育给予了厚望,对未来的发展给予了期待;汉滨教育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们肩上一头挑着国计民生、人民的厚望,一头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莘莘学子的梦想,靠着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甘于奉献,不负众望,不负重托,给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写满真情的答卷,为汉滨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编织了强有力的翅膀。   

 

有道是:双基奠基础,排危换新颜。

理念常更新,管理功效显。

质量大提升,社会各界赞。

民心是功碑,青史留汉简。(张远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