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汉滨教育钩沉之五

时间:2014-04-03 11:57  作者:源自:
 

197610月,文革结束,持续十年的内乱结束,国家进入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之时,安康的教育事业也结束了严寒,迎来了春天。

1977年,全县各校深入开展揭批“四人帮”活动,从思想上、理论上拨乱反正,狠批“读书无用论”、批“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澄清张铁生、黄帅、马振扶等事件真相,引导广大教师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放下包袱,狠抓课堂教学,抓教育质量。10月,全县中小学先进集体和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召开,并举行尊师游行活动。本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中小学恢复秋季招生制度,安康县教师进修学校恢复办学。全县中小学在拨乱中恢复,在整顿中规范提高。但是,受“两个凡是”思想的影响,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方向、指导思想等基本上是文革模板。至年底,全县小学931所,中学138所,中小学在校学生120534人,公、民办教职工5485人。

在教育的发展轨迹上,1977年永远是一个历史坐标,一个拐点,它通过公平竞争使27万人从570万人的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历史车轮由此走上了新的轨道;虽然4.8%的史上最低录取率,却铭刻了师生同考、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一个个感人的画面。恢复高考制度,它重塑了知识的价值,重建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重树了社会的学习风气;恢复高考制度,它使饱受凌蹂的“臭老九”,重新昂起头来,理直气壮的传道授业解惑,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为师;恢复高考制度,它使教室成为知识的殿堂,大学成为众望之所,大学生成为人人欣羡的天之骄子;恢复高考制度,它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人才保障。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安康县教育界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学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社会各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社会、学校流行着许多对知识渴求的顺口溜,诸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XY,不会穿草鞋”等等,凸显了对知识的尊重。县文教局组织教师在岗进修、培训、轮训;整顿民办教师队伍,通过考试,为合格的民办教师颁发任用证书。秋季,使用全国统编的全日制十年制教材,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新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同时,教育部发布了《中学工作条例》《小学工作条例》《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教育进入到有规可遵有章可循、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的时代。12月,安康县教育局组织全县高中数理化竞赛。这一年,全县小学772所,中学145所,在校学生123226人,公民办教师5658人。

19793月,中共安康县委为1966年、1967年假期教师会上受迫害的教师平反;12月,为因“蔡会康事件”中受到错误处理的10名教师撤销处分。各学校教学研究组恢复。本年高考、中考报名只能单报。

1980年,全县建成四级教研网络,提出“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组织公开课、观摩课,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整顿农村中小学,压缩初中附设的高中班和大队小学附设的初中班,调整各区中学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安康县开始为普及小学教育准备工作。其时,安康县破旧校舍多、危房面积大、课桌凳严重不足、教学设备仪器及图书资料几乎为零。

1982年,全县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仅37.3人,高中文化程度540人,初中文化程度1364人,文盲半文盲仍占32%。本年启动学历达标考试,对学历不达标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合格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教材教法合格证书。

1983年,全县17乡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任务。高考、中考报名、录取办法改革,控制参加考试人数,实行预选考试,录取从高分到低分,先大学录取,再中专录取。

1984年,中小学学制改为“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7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加快普及初等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提前二至三年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任务”的目标,县人大下发《关于加快普及初等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决议》,县文教局下发《安康县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改制新建中学为新建农业职业中学、新安中学为新安高级职业中学,成立安康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县政协与民盟支部合办安康县民办业余职工学校,县总工会主办职工业余学校。陕西省教育学院首次从安康地区在职教师中招生100名教师带薪离职进修,举办中文、数学两班。本年,全县开始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5年对1966年以前高中毕业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中等师范学历证书。71日起,实行教龄工资。910始定为教师节。县委、县政府发出《庆祝教师节致全县人民教师的慰问信》呼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向光荣的人民教师学习”,并召开文明学校、教学能手表彰大会,为任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老教师荣誉纪念章”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本年,全县共集资662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8万平方米,维修校舍8.8万平方米,购置课桌凳4.6万套,办公桌椅2800套,基本达到“一无两有”要求(“一无”指:校校无危房;“两有”指: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四率”基本达到陕西省规定的山区县标准,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126,在颁奖大会上,省、地领导、专家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一是县、区、乡各级领导重视,把教育作为大事来抓;二是管理到位,分工包干;三是发动群众集资建校,改善了办学条件;四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位,建立了一支合格稳定的教师队伍。全县小学814所,在校学生108034人,教职工4208人;中学86所,在校学生37499人,教职工2559人。

1986年,相继建立成人高中、中专考试制度;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开始启动;个人开始举办幼儿园,至年底,共有5所民办幼儿园。高中教育分城乡两种模式,即城区和条件较好的川道高中学校,高中学制为三年,教材使用乙种本;山区高中学校,高中学制为二年,教材使用甲种本,参加高考试题一致。

1988年,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开始实施。全县中小学校调整、整顿、提高工作初见成效,取得一定的成果,“质量立校,管理兴校”成为共识。但是,受经济基础制约,所建学校校舍大多质量较差,时间不长,成为危房。1988915撤县设市,县级安康市称谓由此开始。本年创建文明学校62所。是年,国务院决定,将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提高10%

1989年,基础教育进入不平凡的一年。在省教育奠基会议后,10月,安康市委、市政府召开区、乡、校和市直部门共400余人参加的教育奠基大会,作出《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落实教育奠基的决定》制定《安康市分级办学分工管理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明确“振奋精神,以干克难,稳定局势,促进安康市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奠基,科技兴市”的战略决策;会后举行了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市区交接仪式。《实施办法》规定:市办重点中学、职业中学、普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市幼儿园;区办示范初中、示范小学、职业初中;乡办单设初中、九年制学校、中心小学;村办完小、初小、教学点。12月底,全市12个区(镇)分办分管职责基本落实到位,市、区、乡、村分办分管办学体制就此形成。依法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工作启动,在部分乡进行试点。年底,市政府对试点的城区4个办事处和关庙区的忠义乡进行验收,认为均达到了省颁《八条标准》。“普六”工作遂在全市全面展开。6月初,在北京发生了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学潮(六.四风波),安康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也受到波及。本年,创办乡农技校20所,创建文明学校52所,新安高级职业中学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示范职业高中”称号。

1990年,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尤其是民办学前教育可谓异军突起,民办幼儿园(班)达到66所,小学附设学前班109个,适龄幼儿入园(班)率达15%。全市累计创建地区级文明学校133所。

1991年,全市教育质量严重下降,高考亮起了黄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市文教局向全市所有学校明确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制定、出台了《教职工管理规定》等13种规章制度,强化各学校的管理力度,增强全体教师的质量意识,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育质量滑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至1995年,全市高考上线217人,其中达省线123人,创高考辉煌。

1993年,实施工资改革。

1995年底,全市最后一批实施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11个乡通过政府验收,至此,历时六年107个乡镇办“普六”工作全面完成,新建改建校舍56770平方米,基本实现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凳的目标,土坯做桌,石头为凳,院坝做教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其时,全市小学791所,3402各教学班,在校学生11343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5%,毕业率91.35%,升学率86.9%,巩固率97.3%;初级中学86所,教学班561个,在校学生27232人,入学率83.1%,毕业率82.4%,升学率47.6%,巩固率95.1%;高中学校(含职高、民办职高)16所,教学班140个,在校学生6059人,入学率36.1%,毕业率65%。教职工7326人,岗位合格率75.2%,学历达标率69.3%

1976年文革结束到1996年完成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期间的20年,是中国从封闭中走向开放,从贫穷中走向富裕,从落后中走向进步,从思想僵固走向解放,中国的大门向世界开放,世界的窗户向中国敞开;国人从惊讶、不解、困惑走向接受、模仿、吸收,世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这20年的教育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安康市的教育经过拨乱反正、改革整顿逐步走向规范,学校中心工作重新回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质量立校,管理兴校”已深入人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科技兴市、教育奠基”成为全市发展的战略方针;《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规的颁布,为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这20年全市教育实现了“一无五有”和“普六”目标,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实验教学开始起步。但是,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乡镇拖欠教师工资成为普遍现象,严重损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成为教育新的困惑。

所谓:改革开放激起千层浪

      教育发展奠定万世业   (张远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