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67年初,召开寒假教师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会议,时开时停,成为马拉松式的会议。期间,西安“南下造反团”到会,冲击会场,进行所谓“煽革命之风、点革命之火”,在师生中组织各种名目的战斗队、造反团,成立帮派,走向社会“破四旧、立四新”,抓黑帮、斗走资派,很快,“红三司”“六总司”相互攻伐,文斗变成武斗,安康城乡战火纷飞。校园内师生关系遭到严重扭曲,侮辱、打骂、批斗教师成为学生造反有理的革命行为。这一年,安康城乡武斗激烈,特别是城区,发生大规模武斗,全县学校全部停课,新安中学、永红中学等学校校舍遭到严重毁坏,恒口中学被武斗队司令部占据成为监狱、杀人场所;全县其他一些农村学校,也成为武斗的指挥部,成为关押、揪斗、侮辱、打骂、行刑逼供的黑牢狱。
1968年10月后,县人民委员会多次指示,要求各校“复课闹革命”。入冬,各校纷纷复课,但是回校学生甚少,全县8所初中,4所完全中学,在校学生仅2548人。
1970年10月,全县598所公办小学,下放大队584所,部分中学亦下放至公社办。原公办教师一律实行“公分加补贴”,不再供给商品粮,导致许多教师生活无着落、无保障,山区教师奇缺,川道教师过剩,既加重了农民负担,又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全县教育事业再次遭到破坏。学校生产试验园地、校舍被侵占,据
1971年8月,县、区、公社、大队层层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纪要》精神,“学制要缩短”,小学推行“五年一贯制”,大搞戴帽初中,大量吸收初通文墨的农民当教师,将学校办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中小学所数、在校学生数均达到历史新高,小学在校生首次突破10万人,中学在校学生也达到17518人。
1972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文化课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全县中小学教学秩序逐渐正常化,文化课占据了课堂主要阵地,师生关系得到缓和,逐步走向和谐,教育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好景不长,很快被否定、被批判,称之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教育再次陷入混乱。
1973年8月,《人民日报》刊载“白卷英雄”张铁生的一封信,由此,在青少年中树立了一个“闹而优则仕”“无知最革命”的反面典型,全国上下煽起一股否定文化课、否定知识的歪风邪气,“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安康县更是深受其害。12月,《人民日报》又全文转载《北京日报》刊登的反潮流小英雄黄帅的一封信和部分日记摘抄,于是大批“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安康县不甘人后,大批师道尊严,大力提倡师生为同一战壕战友,实行开卷考试,学生自我评分。
1974年1月,因河南省“马振扶事件”,安康县遂于5月按照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组织师生揭露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复辟”等现象,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向白卷英雄张铁生学习、向反潮流英雄黄帅学习、批判智育第一、反对“5分加绵阳”、“批林批孔”、“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运动,学校一片混乱,师生人心惶惶。学校停停办办,无法正常运转。
1976年,其时,全县小学806所,初中127所,完全中学25所,在校学生114119人,教职工3669人。
文革十年是文化浩劫的十年,是教育极度混乱、损失惨重的十年,是知识分子惨遭摧残、凌辱的十年,是人性扭曲、变态的十年。十年中,教师非教师,学生非学生,学校非学校,教材非教材,课堂非课堂,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造反有理”,你方跳罢我登场,“红三司”“六总司”、白卷英雄、反潮流小将直把神州大地搅得乌烟瘴气,把教育闹得一片混乱。粗通文墨或目不识丁的所谓工人阶级、农民兄弟把持讲台,教师深入工厂田间生产劳动,本木倒置、是非颠倒,教育成为“试验田”。安康县教育要么盲目扩展、要么停课闹革命,小学毕业教小学、初中,中学毕业教中学;“读书无用”“知识无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世界观、理想观、价值观、人生观极度扭曲,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
可谓:十年文革文化劫难人性摧残是非颠倒可谓天怒人怨
数载教育两派争斗白卷英雄潮流小将搅乱知识尊严 (张远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