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汉滨教育钩沉之三

时间:2014-03-19 09:32  作者:源自:
 

19491127,安康全境解决,汉滨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安康全境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组接管学校。本着“维持现状,立即开学,逐步改造”的原则,令各校教职工各就其职,各司其责,照常上课,稳定了大局。1950年初,各校陆续开学复课。政府一方面恢复、整顿、改造学校,一方面动员鼓励工农子女入学,全县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至1952年,全县小学434所,在校学生达35812人,教职工增至1003人,比1949年底分别增长了65.6%(学校数)、187.7%(在校学生数)、84.4%(教职工数);工农子女在校学生占总人数80%。成人教育、扫盲教育、职工业余教育迅速兴起,冬学、民校、读报组、识字组遍地开花,对工农群众进行识字教育和时事教育,有力配合了反霸减租和生产运动;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受条件限制发展较为滞后。19509月,对原县立中学进行整顿,改制为单设初中,高中部交安康中学办。次年3月,全县贯彻全国第一次中等教育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普通中学“应以整顿、巩固和提高为主,打好基础,准备发展”的方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全县未创办新学校。1952年,安康农业学校经改造整顿,开始招生,设2个初级农科班、1个中级农科班,中等教育开始起步。

这一时期,政府对旧教育、旧学校进行改造。学校面向工农敞开大门,广泛动员工农子女入学,经济困难的给以人民助学金,辍学、超龄的允许插班上课。通过国拨经费修复农村校舍,以庙产、祠会产、学田等收入弥补不足,满足广大工农子女就近入学之需求。开办教师轮训班、农村教师速成班,吸收知识分子任教,以解决师资问题;同时,加强对教师思想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改造。1951年,组织教师批判崇美(美国)恐美思想,取缔学校中的国民党、三青团组织,取消童训、公民等课程,修改教材,删除反共、轻视工农的内容,在学校广泛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分清敌我友、尊师爱生等教育活动,清除教师队伍中“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思想。

1953年至1957年,全县扫盲工作力度大、效果明显。195410月,全县9107个乡中104个乡办冬学、速成班、识字班698处,入学17428人。按照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精神,安康县小学教育以充实班级学额,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着重进行整顿、巩固,有计划的发展。这一时期,学前教育、中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1955年于鼓楼小学校内建成了建国后全县第一所幼儿园,时,入园幼儿54人;次年安康县第二初级中学(今恒口高级中学)于恒口镇建立。此后,涨滩乡、五里铺、城关镇相继建成初级中学、蚕桑职中、民办职中等。至1957年,全县小学516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55%;中学9所,在校学生3143人,其中高中学生707人。

进入1958年,全县上下在“一把柴、一把草,办个好初小”的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全县小学骤增至733所,在校学生达58778人;吃食堂、公社化,县内民办季节性幼儿班竟达2566个,招收幼儿43449人;同时,对普通中学进行改革,提出大力举办农业中学,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扫盲教育提出“苦战五个月,实现无盲县”,其时,全县有青壮年145808人。上报完成扫盲117380人,扫盲率80.6%,入夜校112272人。其后,据196111月调查,彼时达扫盲标准仅占40%左右。1958年,盲目扩建学校,与当时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设施设备等各方面是极为不对等的,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期间,各学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制定教育改革方案,大办工厂、农场,大搞勤工俭学,广大师生纷纷走出学校,下工厂、进车间,到农村、入田头参加生产劳动,参加“大炼钢铁”、“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和“三夏三秋”抢收抢种劳动,忽视文化课教学,教育质量严重滑坡。

1959年至1962年,中国进入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安康县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调整、整顿。19599月,安康函授师范学校成立,中师与初师函授同步教学,全县以区为基础设12个指导站,下设67个辅导站,培训中小学教师。1960年于新建乡、城关镇等新建初级中学4所,高中1所,按照举办时间先后,全县命名16所初级中学,高中2所。1962年,缩短教育学年制,裁撤第五至第十六中学,保留第一至第四中学。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急剧减少,1960年后,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班)随着集体食堂的解体而停办解散。

1963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安康县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小学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县人民委员会制定“大力发展耕读小学,推动小学迅速普及”“达到队队(大队)有小学”的工作方针。到1965年,耕读学校309所,全县小学在校学生62669人。同年,大河区、流水区两所中学恢复办学,全县中学9所,在校学生4108人。

从建国至1966年的17年,汉滨教育发展可圈可点,成绩显著,卓有成效,然而在左傾思想指导下,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出现了很多波折,走了不少弯路,造成了不小损失。但是,17年的教育从思想上、理念上、方向上发生了彻底变化,面向工农、面向全体人民成为新旧教育分水岭、试金石,广大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本质变化,学校及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汉滨教育一洗旧教育的龙钟老态,以昂扬的精神走进了新时代。

可谓:旧体制、旧观念,扼杀天性

            新教育、新思想,培育新人     (张远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