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汉滨教育钩沉之一

时间:2014-03-07 11:37  作者:源自: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心中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夙愿:搜集整理汉滨700年教育历史花絮,撷取教育方面熠熠生辉的人和事,绘成汉滨教育多彩的历史画卷,以飨有志于教育的后来者,斯其为汉滨培育更多的栋梁之才。偶然的机会,有幸接触到汉滨教育方面一些宝贵资料,欣喜、饱览之余,有了完成夙愿的冲动,于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用拙劣之墨,勾勒汉滨教育的沧桑历程。于此,恳望同仁或有志于此的同道不吝赐教,增遗补缺,斧削雅正。
 
(一)
 
汉滨区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是安康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为陕南重镇。它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汤汤汉水穿越而过,总面积3643平方千米,总人口100.8万,汉、回、满、蒙、藏、苗、彝等18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汉滨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夏为梁州,商周时为上庸,秦置汉中郡西城县,汉袭秦制,西魏置金州治所,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为安置巴山一代流民,取“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自此得名。隋设西城郡,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元降金州为散州,明改金州为兴安州,清初仍设兴安州,乾隆四十八年(1783)升州为府,民国复设安康县,1949年11月27日安康全境解放,称谓未变。1988年9月15日撤县设市,称安康市,2000年12月1日撤安康地区行政专署设安康市,原县级安康市遂改称汉滨区。
汉滨区受地域和区域的限制,在漫长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交通闭塞,经济萧条,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百姓贫困,教育落后的状态。当孔子广收门徒,传经颂道,荀子稷下讲学之时,安康仍处兵燹迭起,锋镝不休,百姓流离失所,依山而居的蛮荒之中,直至元至正元年,金州知府唐天骥建文庙于崇道街,自此,安康始有儒学。至正十年(1350),达鲁花赤购闾重修明伦堂。明成化八年(1472),知州王坪迁明伦堂于文庙西,堂前建进德、修业二斋;成化十五年(1479),知州郑福于明伦堂后设退思轩,于西斋建号房,于大成殿后建馔堂。弘治八年(1495),知州洪平改馔堂为讲堂,增修号房东、西各10间。嘉靖五年(1526),知州郑琦重修;十二年(1533)知州周臣增修明伦堂,改进德斋为博文修业斋;十九年(1540)建尊经阁。万历十一年(1583),安康发洪水,仅存明伦堂,其余俱毁;十三年(1585),知州张二南建大门;三十三年(1605),守道李天麟、知州郭伦建中门、左角门、学政、训导住宅;四十三年(1615)守道杨楷、知州王之璠于大门内建圣学真传坊及敬一亭五间。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州王章于大成殿西北隅建明伦堂。康熙十二年(1673),总镇王怀忠首倡修葺明末清初为兵燹所毁学堂,俾学政屈必捷董其事,设棂星门,门外设东、西二门,明伦堂前周以墙垣,辟道南出崇文街,于大成殿后设大门,建儒学斋西达明伦堂,规制略备;康熙二十二年(1706),汉水溢,州学学馆尽毁,遂迁学馆于新城。乾隆十五年(1750),知州刘士夫捐俸银倡导,绅士筹资购原广东提督侯滢故宅创建文峰书院,书院“讲堂三楹,下为诸生斋舍,凡几案卧榻无不具,上下供给无不周,诸生得名师指授。”;乾隆四十七年(1782)重建。嘉庆九年(1804)迁址改建;十二年(1807)春,知府叶世倬捐俸嘱安康县令马允刚改旧增新,更名关南书院。咸丰三年(1853),水毁书院,知府王履亭、知县刘应祥等筹款委举人张鹏飞于考试院西都建新关南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知府童兆蓉购院西民宅,增修新斋,购书数百册,宣统三年(1911)九月政变,损失殆尽。
汉滨境内另一所书院为岭南书院,其位于恒口镇上街南(今恒口小学),嘉庆二十五年(1820)购叶氏房地,道光十三年(1833),邑诸生徐登元等人劝捐建造。计募银三千三百八十五两有奇、钱七千九百余串,建舍之余,置田地房业,年收入:租钱三万余串,做延师课士之费;又以五万余串钱生息。道光二十四年(1889),斋长刘纪瑞请于县令补修斋舍,县令朱成恩捐俸银二百两嘱刘纪瑞修葺讲堂。
关南书院、岭南书院名为书院、藏书校书之地,实为儒生取士进途而立的官办学馆。书院有田产,经济独立。书院设斋长(亦称掌教、山长、院长)主持讲学及诸事,首事办理生员生活事务,学长负责生员学习。生员分两类:一是已进学的秀才,准备乡试考取举人,每月两次文生月课;一是县试合格童生入院攻读经书,学做八股文、试赋诗,应试秀才。除斋长讲学外,一般为生员自修。
学塾兴于明、清时期,为民间学校,主要担负启蒙教育。汉滨区境内学塾主要分三类:一类是富绅大户延聘业师教授子弟的专馆;一类是村民或家族集资延聘业师,教授当地子女的村馆,或者,由官绅富户借祠堂庙宇,延师教授地方贫寒子弟的义学;一类是由塾师在家设馆教授学生的私学馆。康熙年间,汉滨境内有4所义学,分布于老城、西关、东关和秦郊镇(五里神仙街),其中兴安知州王希舜捐资创设的义学最早。至清末,全区义学达16所。
学塾多属村馆,塾师薪俸各有不同。一般以其名望、资历以及学生多少一年一定。学塾所用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启蒙以诵读为主,再释以文义。对年龄较大的学生也做作文、对字、赋诗练习,作文严格按照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束股之八股固定格式。塾师所用教学方法常为个别教授、寻章摘句、照注宣读,施以体罚。无教学计划、无具体目标任务。学生一般上午攻书(领读、齐读或讲解),中午习字(练写毛笔字),下午温习背书。无学制之规定,不分班级,不分年纪,学生混为一堂。
明洪武二年(1369)十月,昭告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规定:在京府学生员60人,在外府学生员40人,州学20人,县学20人,日给廪膳,听于民间选补,免其家差徭二丁。清初,考试童生,进学不拘额数;乾隆年间安康县学额数为23人,嘉庆年间为20人,廪膳生与增广生名额相同,每两年贡一人。
童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入学考试即院试,府、州、县学按规定的学额录取新生,凡成绩合格者称秀才,被录取的秀才称附生员,有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机会。生员每年参加一次由省学正主持的考试即岁试、岁考,按生员成绩高低,附生补增生,增生补廪生—由官府供给膳食者称廪膳生,简称廪生;由定额的称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定额的仍称附生员。廪生就学时间长的可以入太学—国家最高学府深造。生员每年(也有2、3年)参加一次省学正巡回主持的科考,成绩合格者可参加乡试(又称大北)即省一级考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被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兴安州距省府遥远,且交通不便,赴乡试十分困难。明朝时,逢乡试,省府将试题密封缄发至兴安州,于兴安州察院公署设考。康熙二年(1663),改生员赴省府乡试,五年(1666)又改赴汉中乡试,“生童既众,孱壮不齐,寒暑、贫困交相为困,甚有饥卧旅舍,疲毙道途者”(兴安州知州王章《建考馆碑记》)。因之,兴安州于康熙五年十月筹建考棚(考馆),康熙七年(1668)二月完工,考棚建于学馆之东,附于察院。自此,乡试在本州举行。乡试后第二年春,各省举人赴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即出贡,成绩合格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贡生同年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考取者称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賜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得三个第一,即所谓连中三元。由此,秀才是功名的起点,私塾—县学—乡试—会试—殿试是为学与求仕整个历程。
求学虽艰、虽苦,求仕虽难、虽险,然在封建社会中不失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寒门子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实现了光耀门楣、报效国家的理想目标和人生价值。因此,在一千多年的科举选士中,莘莘学子殚精竭虑、皓首穷经,前赴后继,至死不渝。故,“兴安府虽偏隅,各途登进者,代不乏人”,据考,元、明、清三朝640年间,安康科举登进士者31人,其中元1人,明7人(武进士2人),清23人(武进士8)人;明清两朝举人(含武举人)共182人。
纵观元至正元年始建儒学至清末废除科举,汉滨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历经曲折、坎坷、灾难,但却一往无前,从中折射出仁人志士有志于教育、现身于教育的宝贵品德;为政者慷慨捐俸、富绅者仗义解囊、授业者孜孜不倦、为学者寒暑挑灯,终汇成汉滨教育不可遏止的发展潮流,涌现了一代代、一批批英才豪杰,书写了汉滨教育的璀璨历史,既教化了民众,又提升了汉滨之誉,使西城故郡从蛮荒走向文明,从闭塞走向繁华,从萧条走向富庶。
可谓:秦岭奇险巴山隽秀汤汤汉水书写汉滨教育沧桑史
西城故郡金州胜地绵绵英才绘就中华神州强国梦(张远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