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专题栏目> 教育资讯> 正文内容

熏陶 体验 碰撞 感悟

时间:2012-05-04 09:23  作者:源自:

  2012年4月15日,有幸成为陕西教研机构上海高级研修班的一员,紧张七天虽然结束了,然而,我们的似乎还停留在那让人难以忘怀的研修场景中。这次研修,不但带给我们思想的冲击,理论上的提升,知识上的充实,方法上的引领,更多的是留下了深层的思考。

  熏陶篇
  本次研修,省项目办请来了国内许多著名的教育大家做报告,于漪、顾泠沅、徐崇文、谢利民这些如雷贯耳名字,还有课程改革专家徐淀芳、校本教研专家顾志跃。原来只是一个符号,突然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功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国教育的脊梁。什么是教师的担当。
  于漪,这个给中国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老太太,在开班仪式上简短的几句话,精妙的诠释了教师职业的真谛,随后为我们做了"教育的使命与专业素养"的精彩报告,整个报告历时三个小时,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激情。要不是她介绍,真不知这位精神抖擞的老人已83岁高龄了。
  她在报告的主题 "立德,立业,立人"。这正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于漪以鸟的翅膀挂上黄金,就会飞不起来,人如果心中只有金钱,就会丧失人格说明立德的重要性。
  关于立德,她提出了第二个含义,即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育分还是育人,她明确指出,应试不错,但应试教育就不对,现在的教育是把手段当目的。她说,我们必须回归教育的本真,简单的说,教育就是培养人。
  关于立业,她指出,现在老师和学生相比,信息量已没有明显优势,但必须在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上要技高一筹。应拓开视野,抱着教科书的老师永远不会成名师。
  关于老师在课堂上为什么会罗嗦,于漪说那是因为老师自己不清楚,所以生怕学生也不清楚,于是反复讲解。所以在课堂的最好的语言应是一语中的。
  她同时提到课堂上应一清如水,不要花里胡哨。她形容说,花里胡哨就象山里的姑娘化装,搞不好就会适得其反。过多的形式和技术在课堂上频繁的使用,会丢掉最最重要的过程。多媒体的使用应是如虎添翼而不是画蛇添足。
  老太太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特别指出当时发现她的教研员从未教她应怎样做,不应怎样做,而是问题多于教诲。比如,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这样做?达到目的了没有?今后怎样改进?这对我们现在的教研员角色的转变也是很有启发的。说实话,我常常在评课时,站在自己一知半解的立场上对老师说三道四,对教师的成长会有好处吗?她说,那些不断给自己难题的人,才是促进自己成长的人。一个人在成长中,应有两把尺子,一把量别人的长处,一把量自己的短处。只有在不断比较中才能进步。
  老太太在谈到学生时,强调了"目中有人"非常重要。说现在的孩子是半个大人的身体,成人的眼睛,但不会两只眼睛看世界。所以与成人的看法往往不一致,她以孩子们现在的偶像多为明星为例,比如高中女生特别崇拜周杰伦,老太太专门进行了调研,自己买来周杰伦的唱片,但确实听不出有什么引人的地方,于是就问学生,周杰伦好在哪里,唱不是唱,说不是说,听也听不明白,学生们说,好就好在听不明白。老太太说到这里,动情地说,这是孩子们需要发泄的表现,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呀,何必强求学生?
  于老太太身患肝炎,胃炎和冠心病,多次进院,好的心态,现在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楚,在台上口吐莲花,几个小时的不要讲稿的讲话,几乎没有喝过一口水,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
  老太太不至一次的提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她的生活和做人都可以用她的话来形容"一清如水"。于老在谈立德,立业之后说,归根到底就是立人。而立人,需要有敬畏之心,有仁爱之情。
  顾泠沅,这个中国课程改革举足轻重的人物,师从苏步青,刘复年和吕型伟。从尼姑奄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到青浦课程改革实验的成功,一下子坚持30年,在报告中他结合自己的经历,生动的展现了一个教研员的成长之路。确实做到了"明白之人,使人明白"。他提出了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任何课改老师都事关重大。同时提出了中国古代教育学依然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在他的争取下,中国的教研室建设没有被取消。在报告中,他象一个小伙子一样精力充沛,挥洒自如。那种气质让我领略到大师的风范。
  徐崇文的"70后组合",给我们树立了标杆,也给我们研究的思路。这个组合由年过70徐崇文和两名72年的年轻教研员组成,徐老师组建了教心学科名师培养基地,创造了"读书,研究、实践"的培训方式,在两年内使教师的能力素质有了质的飞跃。王天蓉就是这个基地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这位脸上始终洋溢着激情的漂亮女教师,"一生只做一个课题"的理念,让人感受到什么是沉下身子,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是,如果在吸纳的同时,以良好的心态、用正确的方式来付出,一定会得到成功,象王天蓉一样,李金钊也是72年出生的"70后",由于他们的用心教研,取得了突出成绩,都被破格评选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徐淀芳对现在教育用男同志逛商场说明了功利性太强,提倡教育应象女同志逛商场注重过程体验。提出了教学方式应重视学习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同时对公开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新的见解。比如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时,应尊重同伴的工作,他说,持久合作的基础是尊重知识产权,即如果说的是别人的观点必须加上引用或点明。这点对我启发很大,我们教研员在很多场合可能都是"二传手",那么在引用时,是不是这样做了?我自己真没有做到,有时还可能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见解津津乐道而不以为然。
  徐淀芳儒雅,陆伯鸿的幽默,谢利民的博学,顾志跃的实践,张人利的自豪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熏陶,《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虽然与这些大师接触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我觉得真的被他们所"熏陶"了。

  体验篇
  这次研修,主办方专门安排了到上海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几所学校进行考察,通过在考察中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结合。
  "后茶馆式"的体验。
  4月17日一大早,我们来到了静安教院附校,这个很精致的学校让我感受到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什么是以学论教的教学。静安教院附校有小学、初中两个教学部,中学占地九亩,小学占地四亩,在校学生1400人,规模可以说很小,但名气却很大,据说学校周围的房价比上海市中心的每平贵10000多,原因是家长想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来。一进学校,就被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学生的强壮的身体所吸引,这是七年级的学生,明显比我们这里的高中生的个子还要高。在这里,我们听了两节很真实的课,一进教室,就被教学里的几幅标语所吸收,印象最深的是"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讲"。在数学课堂上,课堂气氛并不象想象中的热烈,然而可以看出,他们的脑子都没有停。以"平行线被折线所截问题"为主题,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学生座次表,在表上明确标明了学生学业发展水平,便于教师掌握目标的达成度。语文课堂上,充分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老师讲的很少。
  在张人利校长的报告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后茶馆式"教学,知道了现在全国有名的名校的教学模式成功的根源,那就是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张人利校长从教院的院长到小学校长的经历和报告中透出的自豪让我领略到一个把教育当事业,当兴趣的风范。
  4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体验到这里教研员的日常工作的烦琐和伟大。在这里,陈振华院长介绍的一个小学教研员2011年的工作量,足以让人震撼,在这里当一名合格的教研员确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4月20下午来到上大附中。知道什么是现代化的高中,这个占地210亩的学校,1600学生,学校就象一个公园,精致美观。在上大附中的课堂上,我们体验到多媒体手段的合理使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如何提高,与我们的公开课相比课堂少一份热闹,多一份是平实。
  所谓体验,据百度百科解释 一是亲身经历;实地领会。   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三是查核;考察。所以我们通过"体验",我们真的"体验"到了。

  碰撞篇
  交流使思想产生碰撞,碰撞可以产生火花,火花可以产生新的思想,这次研修中,在主办方的特意安排下,交流碰撞共同提高成了一大亮点。
  碰撞一:1与0.99的无限循环小数哪个大?这是张人利校长在讲座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大家也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正在议论时,张校长问一位前排听课的女老师,这个女老师是一位英语教师,她思索后回答,当然是1大,实际上大家也是这么想的。但当张校长结合数学课根号2的教学进行分析后,大家才明白,有些问题真的需要交流探讨研究后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碰撞二:还是在张校长的报告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问大家知道的有名的先进教学模式有哪些,大家提出了"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模式及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等,接着他又提出有谁知道段力佩?有谁知道"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的理论依据?使大家产生了疑问和思索。经过他的讲解,我们又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些模式实际上都是在"最近发展区"理念及段力佩60年代所创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碰撞,使我过去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得到了澄清和纠正。
  碰撞三:在主办方的安排下,21日利用一上午,将研修人员分成理科、文科和综合三个组,分别与上海三名特级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理科组的专家是黄浦区特级化学教师叶佩玉。在交流中,陕西的教研员们就教研经费问题,对山东高效课堂的看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问题向叶老师提问,叶老师都一一做出了解答,同时她结合自己的工作也谈到,课程改革和课堂变化要有个过程,不应过分追求模式,提出了教师 "看、听、悟、思、行"的成长规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悟篇
  在4.16日的开班仪式上,省教科所杨雪峰副所长要求我们要以"空杯"的心态对待研修,我们做到了"空杯",遗憾的是自己的"杯"太小了,没有能把大师们的智慧和先进学校的经验全部收入到自己的脑中,但更多的是引发了我们深层次的感悟。
  感悟一:教育之根在于爱心。从几位大师的经历和成就,更加明白教育就是教书育人,而不是教书育分。
  感悟二:教研之根在于学校。上海各位教研员的经历,让我更明白,教学研究不能脱离课堂。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办公室和电脑里是种不出水稻的。
  感悟三:教学改革之根在课堂。
  感悟四:课堂之根在学生。
  感悟五:学生学习之根在兴趣。
  感悟六:兴趣之根在教师的魅力、方法和态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基本原则。
  上海之行,收获颇丰,我们在熏陶中提升,在体验中进步,在碰撞中前行。这些感悟,让我们的研修方向明确了,研修的思路清晰了,研修的信心倍增了。感谢省项目办,感谢上海教师学研究会,谢谢了。(汉滨区教研室  陈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