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抗战专刊之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16 11:24

创建于抗战初期的中共安康地委

  时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侵占鄂西北,逼近安康地区。中共安康地区组织是中共陕西省委在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于1938年3月领导建立的。党的活动以安康县为中心,很快扩大到旬阳、石泉、岚皋、宁陕、汉阴、平利、白河、紫阳等县。

艰难创建

  一、中共安康第一个基层党支部的建立。1937年冬,全国处于抗战高潮,宣传抗日成为公开合法活动。寒假时节,兴安师范同学回到家乡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当时安康地区大部分县的同学都成立了返乡抗日宣传团。其中安康县籍同学刘文彬、袁兴炳、杨启武、邹玉鼎等组织了“兴师安康学生寒假返乡抗日宣传团”。1938年,安康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2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王力(刘湘卿,蓝田县人)到安康工作。王力是随国民党陕西省警备第一旅到安康的,其主要任务是领导该旅中共党的工作,同时兼顾地方建党任务。因安康兴安师范学校是当时安康第一学府,创建于1929年,生源遍及安康全区,且家庭贫寒者较多,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有明显倾向。王力在全力抓好兵运工作的同时,有目的选择兴师作为开辟工作的突破口,向同学讲述抗日故事和时事政治,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3月,首先发展刘文彬(安康城人)、李开藩(岚皋佐龙人)、刘华(刘经安,安康恒口白鱼人)入党,并建立中共兴安师范学校党支部,即安康地方建党史上第一个基层支部。

  二、中共陕东南工作委员会的建立。兴师支部建立后,以壮大队伍为重点,积极引导思想进步、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抗日立场坚定的同学向党靠拢,组织发展较快,短短三个月,发展党员三四十名。党员多系兴师在校学生,分布在安康全区。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党组织,学校当局密切注视和严加防范,给党的发展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王力认为急需建立一支领导安康全地区的政治核心。6月,经省委批准建立中共陕西省东南工作委员会(简称陕东南工委)。6月中旬,在安康城东坝河边成立了中共陕东南工委,王力任书记,刘文彬任宣传委员,刘华任组织委员,李开藩任秘书。工委直属省委领导,同时兼任兴师支部工作。10月底,王力到汉阴工作,被叛徒出卖,险遭逮捕,遂返回省委。至此,陕东南工委停止活动。

  三、中共安康地委建立。1938年12月初,省委决定建立中共安康地委,由刘文彬任书记。李开藩、刘华为委员。12月上旬,刘文彬、李开藩在回安途中,先后建立了中共宁陕县四亩地支部、中共石泉县工作委员会、中共安康县委。

  1939年2月,刘文彬、刘华在岚皋县佐龙李开藩家,召开第一次地委会议。会后,相继建立了中共旬阳县、中共岚皋县工委以及中共安康中学支部。截至1939年底,安康地委下辖一个县委、三个县工委、一个直属党支部;宁陕、汉阴、紫阳、平利、白河等县都有中共党员的活动。

  1939年夏,杨启武被录取到礼泉县邮电局工作,临走时便向芭蕉小学张校长推荐刘华(化名刘雪亚)到芭蕉小学任教导主任。是年冬,时任中共安康地委书记刘文彬由省返回安康,化名刘家辉专程到芭蕉口与刘华见面。刘华提议地委机关设在芭小,并建议芭小校长张晓灵聘请刘文彬前来任教。接着,刘华又向张校长推荐了罗功远(化名罗长勤,中共旬阳县地下党员)到芭小任教。他们团结进步教师吴仲璧,又接收了校工罗鸿忠、学生胡春贵(后改名胡琛),炊事员陈茂富入党。这时芭小已有6名党员,便建立了紫阳县第一个中共党小组。1940年2月初,刘文彬、刘华到佐龙李开藩家召开第二次地委会议,传达省委扩大会议精神。并决定将中共安康地委机关设在紫阳县芭蕉口小学校,以便在紫阳与岚皋的巴山深处建立抗日武装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