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李道平先生捧着一本名为“把根留住系列丛书之--《汉滨老房子》”,让我给其作序,实不敢当。他先前编创了《小场子》《安康剪纸》两部著作,是在我的知识视野之内的事情,嘱我为其作序,勉强而为之。说到安康老房子,我是外行,便边读他的书,边恶补这方面的知识,把平时一些零碎的认知好不容易给串了起来。他当时的书集由“住宅”“祠堂”“戏楼及其它”三部分构成,图文并茂,观之,着实为道平先生在挖掘地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付出的汗水和智慧所感动,所称谢。
我们也为2013年秋天我们之间一段关于如何认识安康老建筑,如何保护老建筑的谈话而欣慰。
时序到了2015年初,关于安康老建筑、老房子的话题日渐浓郁,市、区主要领导在谋划安康旅游、城市特色、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时,提出了“安康特色”。安康特色是什么?就是青山绿水,就是散布在安康的老建筑和活跃在民间的地方民俗文化。关于整理、发掘、研究安康老建筑的课题提到上议事日程,文广旅游和住建部门自当担起这个责任。道平先生自然被推到整理、发掘《安康老院子》首要位置。这一次不仅仅是收集整理汉滨的老院子,更重要的工作是收集整理全市的老院子,范围更加广,专业更加单一,要求更加高。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道平先生踏遍安康的山山水水,边拍照,边研读每一个院子所蕴含的人文信息、环境信息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业道成就靠悟领。沉甸甸的、图文并茂的书稿完成了,这书稿的成功还得感谢兄弟县的文广旅游局、住建局和文管所的大力帮助,是你们的胸有天地之宽让这本书更具厚度和含雅之气。
是为因!是为谢!
如何认识安康的传统建筑,如何利用好先人们留给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存,造福后人,启示现代人,本人从如下方面谈一些浅陋之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从安康人的源流看安康建筑风格
人是万物之灵。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习俗,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劳作方式,什么样的建筑。也就是说,安康的先民创造了安康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那么来讲,文化的区别是什么?区别文化的标准无外乎建筑或人群的音韵表达、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劳作方式与理事风格等。因此,从安康人的源流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由人而产生的文化进行追溯,是了解和理解安康建筑风格的一把钥匙。
自宋、元始,安康一地战祸不断,灾害连连,天旱、水患、阴雨、地震、蝗虫轮流肆虐这片土地,饥民外逃,饿殍载道……一度降为散州,下不辖县,西城废县。安康地域成了无政府状况。至明中期,竟出现人相食惨景,万历年虽设“兴安州”,但自然灾害、瘟疫等相加,郡守只得“掘堑掩尸,一日满,再掘又满。”如此下来,安康土著人的音讯渺茫了,安康地旷人稀了。
随着清政府垦田移民政策的兴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福建等地的移民结草衔环、立杆建棚相续而来……他们要么来到川道筑坎划地、插草为线,要么进入山林指山为界,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自己的文明。
移民而来的先民们是勤劳的。因为他们颠沛流离来到这里,求生存、求生活、求发展是他们的希望,他们希望在这片新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生下自己的根,留下自己的名。俗言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来自各地的先民们凭借对这块土地的认知,要么兴田耕种、开山辟荒,引种农作品种,解果腹之忧,谋生财之路;要么兴桑采药,执制作漆麻耳倍之枝,做山货特产生意;要么沿汉水,兴船帮,走汉口,输送安康特产出外乡,引故乡物产到安康演绎故事、演绎生活;要么淘金开矿,用安康的沙金、绿松石、水晶等藏于山水之间的物产创造财富、装点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希望之光照亮;要么伐木经销,建窖制砖瓦或兴丝织做印染,立酒坊、揽主顾,贩牛羊、兴市场……正是因为先民们用智慧、用资源来勤耕劳作、经商兴业,到清中后期,安康不仅形成了鄂、川、湘、豫、皖、冀、赣、闽、秦、晋十帮商贾体系,还形成了白河县城、兴安府、流水店、紫阳县城、瓦房店、平利县城、石泉县城、砖坪厅(今岚皋)等城镇为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由于又有月河、池河、任河、岚河、洛河、县河、神河、蜀河、冷水河等河流不同程度的通航,把安康经济魅力不断地向外扩张。安康的特产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外界的布匹、棉纱、煤油、板铁、铁器、纸张、笔墨、食盐也不断向内输入,相应地安康当地的手工业作坊也日益增多,如木刻、石印、油脂、蜡烛加工、酱货糕点加工、土织土纺、匹纸火纸、药材土产、山货加工、皮货加工等,这些工商业的兴起,刺激了安康的经济繁荣与发展,也正是因为天时地利之因,安康与广西的百色、安徽六安、四川大竹并称“中国四大初级市场”。
清代学者李渔《闲情偶寄·梅》中讲:“则辟草昧而致文明者”。草昧一词源自《易屯》曰:“天造草昧”。三国经学家、哲学家王弼解注为“造物之始,始于冥昧,故曰草昧也”。这“草昧”一词就指的是原始状况的自然、世道、民间的初创。正是由于安康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对这个区域的开发利用,也就为安康生成的各类文化、文明形态找到了原创答案。
由于安康人的源流来自于楚、蜀、秦、皖、闽、燕、赵等文化圈,他们的文化记忆及文化生成也随着他们财富的增长而放大、创新。他们要用建筑尽显他们的情怀,彰显他们的记忆与理想,展现他们在安康一地创造的人文辉煌,并用建筑的特色和与众不同宣誓他们的成果,昭示他们的功绩。这也印证了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理。
先人们用自己的文化情怀,用自己见识理解着安康的山水,在各类文化的碰撞中变革着最显眼的物质文化——建筑。安康的先民们,他们搏采众长,适应环境,面对着山型、水势、风火、方位等,把各地建筑的长处进行吸纳,创造出属于秦巴大地的“安康山水建筑”风格。真应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句至理名言。
1.理念。建房是家族、家庭、个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俗言讲:“安居方可乐业”。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建房是人生中首要之事,房子是财富的象征,因了一座好房子,嫁娶、扩业、人情世故都因此而发生变移。所以安康的先民们自然也沿着国人的思维理念走下来,尤其安康的各家大户更是如此。一是选择风水旺地而建。安康人的做人处事、风俗习惯取道法为主,儒为助之。所以,先民们在选择之地时把风水放在首位。依山见“龙椅”“龙首”,房前见平地水田,称之为背有靠山,前有拜地。见水则称之为龙朝拜,兴旺发达、永续香火、财源鸿昌。这种选择在汉滨八里的刘家大院、谭坝镇的喻家院子、坝河的熊家大院、张滩镇的王家铁香木院子、大同的张氏庄园、沈坝的石家大院、石泉县中池镇汪氏花屋、旬阳县孙家屋场、石门镇的周家瓦屋、平利县兴隆镇的刘氏瓦屋、白河县卡子镇的张家大院、黄家大院、汉阴县漩涡镇的冯家堡子、镇坪县黄家镇的杜家院子、紫阳县高滩镇的武家花房子、岚皋县盈石山岭镇的周氏武学、宁陕县皇冠镇的卢氏庄园等均可找见这种选址建房的影子。这么选址为的是世代昌隆、永世繁华。当然这也与我们的地貌山形、河水流向也有极大的关系;二是在建造规制上遵循儒家礼法传统,反映出高下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以汉滨区紫荆镇谢家大院分析为例:谢家人清初从湖南移民来,选择在安康赴西安官商盐道旁兴家乐业。据其家中保存的乾隆十六年重修的族谱记载,谢氏一族是明、清朝廷的官宦之后。他的祖上修房子是并排四进院子,分属兄弟几人。进门庭处设木照壁,照壁由八块“冲板”组成,平时人等进主院子从两边进,只有有功名的人来了才取掉冲板,跨二尺六寸高的照壁坎而进。主庭堂为父辈居处,两厢为长子儿孙住处,二、三进庭堂设为次子住处,在剩余的房子设贵宾房,第四进院子为仆人下役住处。主庭堂宽大而豪华,雕梁画栋,房子大而少,柱子用“马桑拐树”竖立,笔直而气派。时过200多年,现观之而丝毫无损。而其它庭院则房子多而小,其装饰也显得次了。把等级森严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展示出来;三是在环境选择上体现天人合一。安康建筑自上古延续至现代的干栏式、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衢式建筑。这些建筑适应当地山高林密、河谷纵横,夏季气候湿热、冬季风大干冷的自然条件,或依山成村,或临水成院,形成一个个气势恢宏又充满灵秀神韵的建筑群体,完美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而这些大院子因其财富丰厚,所以在融入自然中更为讲究:一方面,他们房院周边林木、山石优美,田地丰腴,还尽其能地广植竹子、铁香木、银杏(白果)、果木等,取义高风亮节、不为世尘所趋,但避讳柏树、桂花、松树在门前,其意是柏松是吊念故人之物,桂花落地则树桂(贵)人不贵。这一方式在汉滨区大同镇的张家大院、紫荆镇的谢家大院、茨沟镇(东镇)景家花屋、石转镇张家庄园体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他们的房院一定要把方便生活作为首选。在山泉水潺潺、溪水清润、道路平坦处是理想之地。这些地方便于浇灌、便于取水、便于人群交流、便于出行运搭。总之,先人们是综合考虑了多种条件的,贯穿着天人合一、方便生活的理念的,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也是十分先进的、超前的。
2.风格。风格是风度品格的凝练。它的形成受时代、社会、民族、文化素养、审美等历史条件的影响。而安康老院子是当时时代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缩影,它在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方式上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我们的式样,实现了先人们所追求意境的达成。一是在平面布局上重视正厅堂屋,以堂屋为中心,以祖堂为重点,讲究几进几院,多以天井为中心营造小院,院中有院,院中套院,有的是竖着三进到五进,有的是横着三到五个天井院子,院子与院子之间以廊道以连接,辅以廊房、书楼、佛堂。这在汉滨恒口镇夏家大院、石转镇李家院子、谭坝镇喻家院子为代表,同时讲究平面布局均衡,注重营造错落有致,让人在其中感悟建造者知识修养,用物化的方式约束人的言行,达到教化人的作用;二是在建材取舍上因地就势。木材上就地取用,墙体建设上要么砖、要么石、要么土,有的因为砖难以运输,采取少量砖用“砖漂墙”的方式进行装点。为何如此?因为砖的烧制是需要大量黄土的,而有黄土的地方则相对较远,在运力不发达的时代,运砖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们聪明的先民在既好看,又实用(解决雨水淋墙)的前提下,创造了山地独有的“砖漂墙”建筑式样。也是安康老建筑的一种风格;三是在房体建设上凸显功用。有的房子设置有走廊式的二层房,增加房子的实用面积,这些房子要么存物、要么在重大红白喜事时用做客人栖身。这一形式汉滨的顾家大院、徐家大院、紫荆镇的谢家大院等均有。有的还突出防御功用。在外墙设置成净面,并置有枪(锚子)孔,用枪、刀等器械防土匪、贼盗等的袭扰。汉滨区县河镇的袁家大院、大同镇的张家大院、茨沟镇的景家花屋均有此设置;四是融合各派建筑特点于一体,形成安康的“山地风格”。三秦建筑的厚重,川蜀建筑的灵秀,湖湘建筑的浪漫,徽派建筑的简朴大方都在安康的老院子的建设中吸纳和改革。可以讲,安康老建筑体现了“兼收并蓄”的一大特点。第一,关于“风火墙”。徽派建筑是以白墙青瓦马头墙而闻名,安康把它的精华“马头墙”进行吸纳改良,称为“风(封)火墙”,而这一建筑元素多在街衢建设和人口建筑较多的地方运用,也有一些户为了气势也取而用之。安康其所以用这一元素,它的功用是防火、防风和威风好看。防火防风主要是遇火灾阻止引起其它建筑不安全,防风主要是防止大风掀瓦,至于威风好看则主要彰显主人的文化修养、价值取向和财富等。第二,关于房脊。苏派、闽派建筑的“燕尾脊”,川派、湖湘派建筑的“鱼翅脊”等被安康先民改良成厚重的“托龙头脊”,房脊如龙身,脊翘如龙头,庄严大气、威风凛凛,让人望而生畏。这一特点在汉滨的顾家大院、张氏庄园、石泉县的陈家老院子、平利县的刘家瓦屋、白河县的张家大院、黄家大院、汉阴县的钟家大院、宁陕县的许氏民居、卢氏庄园等体现的十分明显。这一变革,不仅解决山风大而对房子的侵害,让房子稳固,同时也体现安康先民对龙的敬重,达意自己是龙的后人。第三,关于天井院子。天井院子是中国古人的一个创造发明,各建筑派系中均运用。所以安康先民用拿来主义思想直接用之。安康的天井院子称“四水回堂”。水,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中论述的很多。中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论。“智”者乐水的一个“智”字,把先哲们对“水”的认知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析解无余。“水”又是阴阳五形的重要内容。《三命通会》言:“水之性润下,顺则有容”“水不绝源,仗金而生流远”。同时又认为:水德王天下。“水”既主官、主智、又主财。因而“四水回堂”自然是先民们盼望的,表达自己家族能兴旺发达、智慧超群、财源旺盛、人丁兴旺的理想之选。这么做就是把聚财、聚智理念和方便生活便于团聚管理融于一体,体现“家和万事兴”。另外从实用角度看,雨水汇于院中,造出湿润环境,对人体大有裨益,这也是安康院子们不采用大块石板铺地,而采用砖或三合土营造天井院子地面的原由。第四,关于梁挑模式。安康老院子多采用梁挑式、穿斗式、抬梁式、硬山式构建屋架,在院内多用挑梁式构建回廊,挑梁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搁檩,一种是在挑上置小立柱櫊檩,总之是以体现错落有致和气势为主。第五,关于设置仿堂子。仿(建筑中取凹型,即朝后缩的方法)堂子是安康老院子建筑和民用建筑中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在老院子的正堂中设置,两边为房的半边。这么做的好处是主人和宾客便于交谈乘凉,体现豁达开明。如汉滨张滩的王家院子、大同的张家院子等。民居中的“仿堂子”是重礼和便于生活的体现。主家在“仿堂子”放上凳子,来了客人或人不在家,或下雨路人避雨,即进“仿堂子”,让客人有落脚处,让路人有安身处,体现出安康人的热情好客、尊礼重道。同时主人也可在“仿堂子”摆酒把盏(主要在夏天),饮茶说话,表现出主人的生活惬意。这也是安康老建筑的一大特色。第六,关于排水。安康院子在解决排水问题上是有一套办法的。要么用砖石砌管道,要么直接烧制瓦桶排列管道。与管道相结处多采用石刻“金钱孔”图案的建筑构件安于天井处过滤水,防止树叶、渣子进入排水管道造成阻塞。
3.装饰。装饰是建筑主家文化修养和财力的象征,因此,安康老院子的主人们则各显其能地根据家族的身份、地位、取向、祈愿进行达意,营造人文艺术气息。一是门的装饰。门两旁置放狮子或有寓意的石鼓(称门当)。狮子是佛家的象征和有官阶人家的用物,而石鼓又称抱鼓石,鼓因其声如雷,威严有加,人们认为有辟邪驱鬼的功效。故,安康的老院子则在门两侧多安置有狮子、石鼓(石墩)等物,以彰显他们的先人或家族的“功”,以求得他们的平安,求得他们的吉祥。在石鼓的制作上以花、鸟、兽、树、竹等元素为主,雕以莲花转运、麒麟卧松、犀牛望月、竹抱清风、百鸟献寿、富贵花开、祥龙献瑞、松鹤延年、牡丹富贵等。最有意思的是,安康的老院子石鼓的花饰上不用凤凰,此物因多解为雌性之物,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这个事理是可想而知的。“门簪(称户对)”也是彰显他们价值取向的选择点,安康房建的门簪基本是两个,如圆型的,中间一定要找一个四方型的花树进行布局,取意外圆内方,有四方形的,取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有六边型的,取意六六大顺,有金瓜型四方花托型的,取意财源滚滚、富贵长远之意,有多棱型的,取意众仙来朝。这些门簪型制在各老院子都有体现,在此不一一赘述了。但这些门簪多追求下面的花饰,有四面花的、变体莲的、吉祥兽的等。在门的设置上有的院子还设有门楣,如顾家大院的“大元德”、喻家院子的“锦山烈屏”、袁家院子的“燕翼诒谋”、刘氏瓦屋的“丕振家声”、张家院子的“树德务滋”“孝友世家”、黄家大院的“第沿江夏”、卢氏庄园的“范阳世胄”等,有表达对世事态度的,有表明家族源流的,有表达树德励后的。这些元素与门槛、门扇、门框及门脸产生庄重、典雅的美感,是传统民居院子的重要组成部门,与建筑院子相映成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房脊、马头墙与房檐的装饰。房脊多采用砖雕或瓦堆的方式,在房脊正中有用瓷片堆绣“寿字”、“福字”图案的,有用烧制材料做吉祥造型的,有二龙朝圣的,有花开富贵的,也有的用立斜瓦平走的。这么做就是把屋脊压重,以防风防雨。在马头墙的美化上多采用神、仙、花、鸟、鱼、虫、山、水、云等自然、人文元素和福、禄、寿、禧、财等吉祥字进行构图,或变幻、或穿结,向世人展示他们的风范。在房檐点缀上多采用蝙蝠、四灵、万字花等图案瓦当或用白灰堆雕,营造富丽气象。三是在院内门、窗、梁、柱上多采用雕花装饰,门和窗以方格、万字格带中板雕花为多,礼堂上的“敬梁”是最为重要的,多雕刻麒麟、狮、龙、凤这些神兽图案为主,也有的将福寿等吉祥词意的文字浮雕于上。尤其在挑的位置更是极尽构思。挑的下面是各类花形支木,两边连梁上则镂空做支木,很是张扬大气,显现出雕梁画栋的豪华气派,入之让人产生高不可攀之感。四是立柱用的磉墩也极尽匠心。有鼓形的、有莲花托形的、有六面、八面形的、有灯塔形、有三仙形的、有天女散花形的。在鼓形磉墩上多采用莲花、方字格装扮,在有平面的磉墩上多用吉祥花卉、神兽、仙灵等画面刻制,把稳基固本理念充分体现,让这一建筑构建也显出灵动和达到防潮作用,使整个建筑的美感浑然一体。
安康的老房子、老院子是先民们留给这片土地的精灵,是我们记住乡愁,回忆往事的很难得的承载物。但烟云流转、人世变迁,留给我们的遗憾太多太多。仅笔者所见到的如茨沟镇瓦铺村武家大院的整体石门,东镇李家院子的书法精美的石柱,恒口镇刘家的万花石门槛,高新区罗家的御赐匾牌、石刻,大同镇陈家的石雕台阶……这些都是散落在金州大地上人们的记忆和说道,它们实证地向人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诉说着对先民们伟大创造的缅怀。
让我们心怀感动泪水的先民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啊!怎么样才能重放光彩?
二、保护利用安康老建筑的价值与意义
文明以其差异性而产生迷人的光彩。文明的传承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的历史使命,对文明的保护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历史和现实只隔着一张肚皮。现实从历史中走出,现实创造着新的历史。新的历史流淌着传统历史的血液。保护安康老房子、老院子是我们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的一种具体表现。
(一)保护利用老房子、老建筑的意义
老院子、老房子的保护与利用是要改革性的保护和利用。说实在话,老院子、老房子很有美学价值,但美学不等于实用,因为好多老院子、老房子有中看不中用的问题。如采光问题、安全问题(防火)、占据空间过大而起居设置不合理问题等,虽然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有诸多瑕疵,但瑕不掩玉。可以讲,老院子、老房子是散布在秦巴山水之间,生动而直观的博物馆,是安康先民写下的全面而生动的史书,它所蕴涵的多方面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借鉴价值,开发利用价值是巨大的。因为当时安康的经济舞台、文化舞台、社会舞台让先人们展示的生存空间、文化修养与当时时代潮流的驱动,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相关历史事件的影响,限定他们如此取舍建设,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历史文明物质”。只有如此,才能深刻理解如何记住乡愁,如何认识安康,如何认识我们的先人,如何认识我们的文化。
1.认识安康的历史。安康古来非蛮荒之地。因为汉江的舟楫之利,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文明的曙光。商、周时期,古巴人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公元前316年,秦在此设立“汉中郡”。汉承秦制至东汉,安康一地划荆州。三国孟达《与诸葛亮书》称月河川道“善其川土沃美也,於中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南北朝时胡人迁徙于此,盛唐时出禅宗七祖怀让等光照千秋的人物和佛教“四大丛林”。唐、宋期韩愈、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维、陆游、辛弃疾、抗金名将王彦在此游历或寄书诗词于友人,留下“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成鼓吹震百里,意气欲压秦山川”等颂称安康的名句。元代,穆斯林来此安居繁衍,明时义军的轮番流动等一系列记载于历朝正史的历史事件和文人墨客的传扬,明清移民的先民们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有益的讯息,他们在无奈中离开家乡,不可能去选择不利于他们生存、不利于他们生财乐道的地方。先民们来到此地,依靠秦巴山水的宝藏发财壮大。他们出于对家乡的怀念,把家乡的各类文化记忆引进过来传承和发展。安康的老房子、老院子就生动活泼地向我们诠释着这一“融合文化”。从《安康老院子》一书中所收集整理的资料看,徽派、湖湘派、三秦派、燕翼派、川派的建筑因素都可找到影子,但都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良、融合。这里面,我们也不排除、倘或是推想式地下结论,也许是我们的先民们从家乡请来能工巧匠改造性地建造这些房,才让我们现存的老房子、老院子留下各地的文化风格。应该说,老房子、老院子记录印证的是明末清初以来安康近400年的历史。历史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写成的,老房子、老院子的存在就是安康区域历史文化的物证。
2.认知安康的文化。通过这些建筑物,一是可以分析了解安康先民对儒、释、道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可以解析出先民们的思想认识境界,得出当时时代人们的人文价值取向,这应该说是理解当时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二是通过建筑上的木雕、石雕、砖雕、木构件式样、彩绘式样和图案可以认识先人们对造型艺术的把握与运用,这些与书法、绘画、文学一样构成安康文化大家庭,这是展示安康当时艺术水平、艺术创造的有益之证。我们不要看低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艺术品,它很生活、很直抒胸臆,很直白地向世人展示先民们丰富多彩的家国情怀,是热爱生活、向往生活、改变生活、营造温馨生活环境的祈愿。松鹤延年、山高水长、仙童祝寿这些画面和蝙蝠(福)、喜鹊、葫芦这些文化元素的运用,不能不说是他们的祝福,不能不说他们盼望吉祥平安、幸福长久、生活安康的表意;三是传统老房子、老院子的布局结构衍山纳水、借木(石)造景等是安康先民们把民族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始终,是自己特有性格的表现。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现存的老建筑们留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人想去触摸它、感悟它。应该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另外一种财富。
3.认知安康的社会生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就必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水平。明、清时代,安康是发生过地震、水灾的,先民们在应对这些威胁人类生命、财产的问题上采取了稳筑基、固房架(五立柱、七立柱、环立柱等)、巧护墙的方式予以解决;设置防卫孔、防卫墙表明那个时代的匪患是各户族、各大户防患于未然的考虑;设置栓马柱、木照壁说明那个时代的人对官府人的敬畏把个皇权官权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建高下人等的住处、天井院子用形制把人的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分出来并进行约束规范,表明当时的“礼”制是森严的;重要的是遗存各处的老院子、老房子当地经济发展的见证。茨沟镇的伍家院子是借官道交通运输发财,紫荆镇的谢家院子扼守“子午道(分支)”发达,石转镇的张家、李家院子靠广置田地壮大,大同镇张家院子是用非生产手段致富等等,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能见大院房子的地方,那个地方必然有能取之利用的生财之物,用当代人的话讲——有资源,可利用,能变现。
4.开启现实发展的思考。大凡有老院子、老房子的地方,人们一直是津津乐道的,甚或会产生出一些传说……总之,一方人是引以为骄傲的,尤其老房子、老院子的后人们更是奉若神明,视为他们的出身资本的。如此说法,就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外人面对老院子、老房子,直说“这是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护,不然就对不起先人,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而当事者、拥有者则弃之若孤骛。出现这一现状,鄙以为是当时“分浮财”的阴霾和“破四旧”使然,更重要的是它已不符合现代人居家过日子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考量性地保护利用它。要采取适应当代人的味口,把安康传统建筑的味道输送给人们,让人们在对传统美的感悟中走向未来。一是采取原地保护的方式,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走政府奖励,家族个人为实施主体的路子,让散落在山水之间的物质文化代表见证这方土地昔日的辉煌;二是采取搬迁保护或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修缮复原,让传统为现代进步繁荣服务;三是借鉴优秀元素运用教时代建筑,创造外型传统、内部现代、符合当代人居住生活的建筑式样,把继承传统与时代变革融为一体。
(二)保护利用老房子、老建筑的作用。
传承和保护文明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利用老房子、老建筑,其功在于善兴建设和用心建设。如是创新,是增强文化自信之举,是打造东方文明、区域特色,促社会进步之行。如何在继承中创新的路子还很长。
人们已经厌倦了遍地的钢筋水泥火柴盒房,审美视角的疲劳已把人们的目光引向山野、引向自然、引向传统造型艺术。利用物质文化的集大成者——老房子、老建筑是当代人的祈盼。无论从旅游,寻找文化差异的角度。总之,保护利用老房子、老建筑,让新旧建筑和谐交融,对提升区域审美空间、区域品质,丰富人们的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对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作用。
1.老建筑的保护利用,留住了安康的“根”。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区域的精神气质和修养,是它的根源所在。优秀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伟大而深入人心的力量,老房子、老建筑存储了大量当时人的喜怒哀乐、人文事件、经济发展信息、人的道德伦理信息、审美情趣信息,是我们读懂安康文化的载体。把它适时适势地运用,必然增加区域建筑的可读性,给人提供细细品味的资本,留下那个时代的断层记忆,借鉴式地营造出高品质的区域空间,尤其是城市空间。
2.保护利用老建筑重塑安康的“魂”。老建筑及它的环境是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按中国人的习惯,可以称之为“场所意境”。“场所精神”来源于对空间场所的方位感和认同感,人对场所精神的感知,既可以来源于场所的整体氛围,也可以来源于场所的局部细节。因此讲,场所精神是灵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老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建设特点:老建筑基本没有商业色彩,现代建筑多有深厚的商业特征。老建筑直率、简洁、自然、亲切能帮助人回忆过去,而现代建筑则线条平直,中矩中规、变化简单,给人产生联想的空间少。而老房子、老建筑是可提供现代建筑的文化元素的。
3.保护利用老建筑给安康的“貌”注入美的因素。钢筑水泥建筑纵然实用,但它给区域留下的是千篇一律的苍白乏力,不像老院子、老房子、老建筑给人留下回味,留下心情和思绪,让人在此逗留。利用这些老建筑,改造利用这些老建筑的风貌特色,赋予新的生命内容,让建筑的新旧肌理共存共生,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盘活空间布局和产业部局,给人提供不同的视觉冲击,提供不同的体验,提供不同的感悟,让人在安康找到不同,这样,对推动安康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作用。
4.保护利用老建筑给安康添的是“彩”。色彩斑斓是人的追求,色彩往往是先声夺人的。城市、区域的色彩是构成当地景观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空间品质的主要手段,为区域增添无穷的魅力。生活的色彩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应该是热情奔放与低沉隽永并存,激情洋溢与缠绵悠远共生。老建筑的色彩是生活色彩的一部分,它的雅美与现代派的直白,可为安康增添一分宁静与安祥,使人们在厌倦城市的喧闹中找到一块心灵与思绪的畅游之地。因此,在重新利用时要考虑地域文化因素,人文历史因素及老建筑的使用功能因素。我们的老建筑是清新雅致的,它讲究的是色彩与山水共融,又是天人合一的理性运用。我们要改造利用,就应彰显这个个性和魅力,来把它的意象与现实生活形成密切的关系解决好,走共生共荣之路,让安康的空间好起来,让个性凸显出来,让魅力释放出来。
保护、利用老院子、老建筑的作用和意义还需要我们探寻!
让我们行走于城市街巷和乡间去寻回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把根留住,记住乡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创造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建筑,营造美好生活氛围,是我们的愿望。让传统的老建筑、老院子为现代人创造更好的价值,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需要有更多的思想火花来碰撞,只有理性的思考,才会产生理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