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考成绩已经陆续放榜发布,很多家长和考生开始为升学而忙碌,尤其是那些孩子成绩并不理想的家长,更容易陷入焦虑中。于是,一些不法之徒便盯上了这部分家长,利用他们迫切希望孩子上好大学、但又对现行高考招生情况不了解的弱点施展骗术。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面对高考骗局一定要擦亮眼睛。
内部指标:骗子惯用手段,莫信
以“内部指标”为名的高考录取诈骗,是近年来最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往往以“在高等院校有招生名额或特殊关系”等为名诱骗考生或家长“上钩”。事实上,各大高校招生指标和计划均需教育部核准后统一下达并向社会公布,而最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自主招生计划和定向招录计划,也不是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的,其招录工作也是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下,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绝非“只要花钱就能拿到招生指标”。
降分补录:录取渠道可疑,查清
录取通知书一般采取邮政特快专递的方式寄出,如果非用这种方式获得,考生在接到录取通知时,应登陆教育考试部门事前公布的网站、声讯电话或手机查询平台进行查询,如查询到的信息与录取通知书一致(包括录取学校名称、专业和层次等),则说明该通知书是真实可信的,否则就是虚假的录取通知书。如遇到对方索要“赞助费”、“邮寄费”或其他费用,一般都是骗子,要立刻向教育考试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
“野鸡大学”:低分可以入校,别去
每年高考前后,总会曝出虚假大学欺诈事件。而其中隐蔽性最强的属于那些有实体校址的虚假大学。这类“大学”大多租用北上广地区的校舍,学校名称、网站也与一些正规甚至名牌大学接近,有的则号称是重点大学的“二级学院”、“联合办学”等,且倾向于异地招生,让外地家长和考生难以求证。一旦将考生骗到手,“野鸡大学”通常会借用一些临时办学场所,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上几堂课,最后以各种借口让学生退学,卷钱走人,换个校名再继续行骗。法官提醒,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正规大学名单,希望考生在报考学校时,一定要对照名单认真核对,避免上当受骗。
自考职教:混淆办学主体,瞅准
近年来,一些社会办学机构明明搞的是在职教育培训,却打着与名牌大学合作办学的旗号,甚至在招生时故意混淆办学主体,直接说是名牌大学招生,并强调招进的落榜生与统招生一样上课,颁发同样的学历文凭,误导学生入学。有的甚至打出“包就业”、“全日制”字眼,让学生和家长花了眼。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2007年秋季起,部属高校不得再举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各地也根据不同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但仍有一些社会办学组织租用正规院校校舍,聘请专业教师开展类似助学培训,以混淆视听。法官告诫家长及考生,在看到这类招生信息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及时与学校招生办联系验证,避免利益受损。(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