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索引号: /2022-0000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日期: 2015-04-03 08:34 发布文号: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关于汉滨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429日在汉滨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汉滨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情况

2013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富民强区的主题,按照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突出发展主题,一手抓应对经济下行稳增长,一手抓结构调整提质量,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7.5亿元,同比增长12.9%;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7亿元,增长31%;财政总收入完成16.93亿元,增长22.33%,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92亿元,增长23.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3亿元,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35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31元,增长13.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较上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良好局面。

(二)项目建设大力推进  投资拉动势头强劲。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和突破口,综合施策,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呈现新局面全区7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6亿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1%,是201015亿元的4倍多。23个项目竣工或投产投运,43个项目完成当年投资和建设任务。10个市级考核重点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完成市上下达任务的166.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投资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46个,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6.7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大前期项目取得新进展。区级项目储备库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重点项目推进良性循环机制基本建立。石煤综合利用、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程等牵动全局的大项目实质推进;兆楠食品、谷雨净菜加工等9个区域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好的前期产业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争取资金取得新成效。全年围绕工业、农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争取力度,争取资金17.45亿元,较上年增长24.6%,为拉动汉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通过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以友招商、点对点对接等方式,积极组团参加全国各地各类贸洽活动,广泛捕捉商机,新引进项目30个,到位资金25.3亿元海尔集团、福建冠福家用公司、福建紫金矿业公司等3户知名企业入驻汉滨,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增添了活力。

(三)产业建设支撑有力  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按照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壮大规模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工业、新型服务业三大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工业强区战略强力推进。以五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项目带动、企业培育,确保了工业经济的高位增长。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32.3亿元,增长28.4%,完成增加值43.7亿元,增长20%。全年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7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户,辖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8户;五里工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破解项目建设难题。由正森食品、荣泰粮业等15户企业形成的“富硒食品产业链”和由康兴再生资源利用等6户企业形成的“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累计入园企业达到72户,其中建成投产51户,集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聚集效应更加凸显。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3亿元,增长4.9%,实现农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4.8%。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新的亮点。7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省级示范园区累计达到6个,市级示范园区累计达到10个,省市区级精品农业园区达到38个。生猪产业“阳晨模式”和园区经营“忠诚模式”分别在全省、全市推广。全年粮食产量21.86万吨,油料产量4.25万吨。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全区生猪饲养总量118万头,肉类总产量5.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1.86万亩,产量35.6万吨,其中新发展设施蔬菜5000亩;强力实施经济林果园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十大核桃板块,新建特色经济林果园9.5万亩;渔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全面提升,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累计达到8.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4万吨,实现渔业产值1.7亿元。新型服务业稳步发展。整合蔬菜、茶叶、生猪、渔业、农家乐经营资源,成立了五大类专业销售公司,推进16户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亿元,增长10.2%。商贸发展势头强劲,新培育兴华永昌、陕南香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29户,限额以上服务业6户。城东农贸市场建成投运,天龙大厦、大南门净菜市场等商贸项目稳步推进;旅游业蓬勃发展,双龙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景区基本建成。完成流水古镇、清泉生态旅游村等7个重点旅游镇村建设,景区景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知名度不断提高。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41万人次,增长1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增长14%;金融行业支持我区经济建设力度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8.4亿元,增长22.3%,贷款余额达到211.9亿元,增长23.2%。电商、快递、保险、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态健康发展。

(四)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改善城乡面貌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扎实推进。54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建设顺利,县河、田坝、中原、谭坝、大河等社区基本建成,七堰、晏坝等一批精品社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典型。一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本建成,3582户集中安置房主体基本完工,全年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东坝防洪保安工程、羊皮沟垃圾填埋场、七堰和张滩垃圾处理场、江北污水处理厂、兴安公园改造、香双公路、大香公路、30公里县乡示范路、548公里通村示范路、517公里连户路、140处安全饮水、付家河建民-茨沟重点段中小河流治理、丹治二期、小水重点县、小型农田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个镇办邮政所、140公里10KV农网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运,马坡岭水厂提质扩能、恒大路改造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瀛湖湖泊生态环保试点项目启动实施,扎实开展天然林保护、汉江绿化等各类绿化造林工程13.4万亩,建成沼气池3030口,深入开展双创综合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中心城区双创项目36个,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暗访检查和园林城市实地考察。建设购置了一批农村集镇环卫设施,实现了城乡环卫作业全覆盖。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91%。节能减排顺利推进,整治污染力度进一步加大。关闭淘汰4户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企业,关闭非煤矿山6户,建成康兴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等3个省级节能项目,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预计全区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147.6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降低3.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1%,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50天,保持全省最好水平。

(五)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大类325项民生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投资27.9亿元,较上年增加12.1亿元,增长76.6%民生保障不断改善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共实施校建项目179个,其中有145个建成投用。城区完成了汉滨高中、汉滨初中等7所学校的改扩建工程,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全面启动。农村完成了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学校食堂改造等项目,新改建校舍8.7万平方米,建成农村31所公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了学前教育覆盖面。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日趋完善。区二院门诊综合楼和5所镇办示范卫生院建成投用,区一院门诊综合楼、寇家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镇办卫生院周转宿舍等项目开工建设,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全市率先推行“先住院、后结算”制度,新农合区镇两级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90%,群众次均住院费用逐步下降,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计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持续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建成五里、建民综合文体中心,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100个,创建示范文化站室60个,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面对社会免费开放;发放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9.2万套;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取得新突破,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获得专利授权51件,推广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12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保户集中供养、低保提标、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保、医保、农合、农保、残疾人保障、高龄老人补贴、优抚对象补助等社会保障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合)率分别达到100%100%98.08%98.8%;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项目29个,建成区级、瀛湖、流水等3所敬老院、5所养老机构,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开发公益性岗位230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7%;发放创业小额贷款8665万元,扶持创业823人,带动1.9万人就业;完成职业技能培训9228人次,劳务输出17.48万人,实现劳务经济创收26.7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良好,累计竣工或封顶7718套,销售、分配等工作有序进行;顺利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现城乡全覆盖。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向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依然面临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发展不足依然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二是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缺乏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发展要素约束趋紧。土地、资金、人才、融资、环境保护、资源制约等问题突出,发展硬软环境亟待改善。对此,来年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完成215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8亿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完成18.4亿元,增长1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52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1.8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1%,二氧化硫等减排指标控制在规定之内,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50天以上。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投资拉动  推动项目带动战略

继续坚持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的理念,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以项目拉动投资快速增长,实现重点项目量的提升、质的飞跃,确保全年1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全面完成。突出重点项目建设。2014年共确定六大类14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54亿元,其中,当年建设项目88个,计划投资81亿元。当年前期准备项目60个,投资232亿元。突出抓好陕煤集团石煤综合利用、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程等54个新建项目,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朝阳产业城等30个续建项目,确保30个项目当年建成投产投运,40个项目达到当年预期进度,其中产业项目投资不少于47亿元积极推进前期准备项目。抓好绢云母系列开发、闽台工业园、月河南岸快速干道、秦楚甘川渝经济圈大型综合物流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确保10个以上重大前期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4个以上前期项目当年能够提前落地建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继续优化投资的硬、软环境,综合施策,各方联动,采取强有力措施,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对那些破坏投资环境的人或事要从速从快彻查彻办。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依托园区和区位优势,着力招大商,引强企,力争全年落实引进到位资金29亿元以上。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深化银企合作,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二)聚力发展工业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围绕工业五年翻番的目标,大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坚持循环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打造循环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聚力发展五里工业集中区。按照“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社区”三区统筹的思路,完成五里工业集中区规划修编,完善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集中区土地储备,拓宽集中区融资渠道,建成集中区服务平台。建成集中区产业孵化园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新引进入区企业10户以上,强力推进五里朝阳拆迁安置社区建设,加快推进进入集中区项目的建设进度。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16亿元以上。着力做强规模企业。加大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监测分析、跟踪帮扶、产销对接、改造升级、品牌建设等,大力发展富硒食品产业,打造“富硒”品牌,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化工、加工制造等支柱产业。当年新增产值过5000万元—1亿元企业5户,过亿元企业4户。扶持培育荣泰粮业、大运食品等6户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规模以上企业累计达到94户。全年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增长26%,增加值达到55亿元,增长22%突出抓好工业项目投资。不断提高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确保工业项目投资不少于20亿元。确保当年有20个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

(三)稳步发展农业  夯实富农增收基础

以“现代化的新农业、社区化的新农村、职业化的新农民”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园区提升,稳步发展传统农业,突出主导产业建设,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7.8亿元,增长5.1%,增加值22.5亿元,增长5%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粮油、畜牧、蔬菜、林果、水产等主导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巩固提升阳晨、鸿盛等16个省市级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百盛、瀛涯、汉天垭等15个重点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扩大推广“阳晨生猪产业联盟”和“忠诚园区经营模式”覆盖面。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实施粮食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确保粮食、油料总产量分别稳定在21万吨、3.8万吨以上,确保粮食安全。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施“放心肉”工程。继续推进商品猪养殖基地、万头村、规模养殖厂和规模养殖户建设;做强生猪产业联盟,加快阳晨集团上市步伐;启动阳晨雨生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补齐产业链条,增强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全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22万头,肉类总产达到5.8万吨以上;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支持设施蔬菜基地村、示范园组建蔬菜产业联盟,抓好忠诚、阳晨、鸿盛、双溪等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和100个标准化示范大户;巩固设施蔬菜3万亩,确保年产商品蔬菜10万吨以上;实施林业产业十百千万工程。继续抓好32个林业示范园、300个百亩产业户、100个千亩产业村、5个万亩茶叶镇和14个万亩核桃镇的同时,突出抓好林果园抚育管护长效机制,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实施渔业增效工程。稳定大水面养殖、发展冷水养殖和特种养殖。以阳光水产、汉水兄弟、硒源大鲵公司为依托,支持组建渔业产业联盟,打造瀛湖富硒鱼品牌;实施农民增收工程。通过引龙头壮产业、建基地扩规模、树品牌拓市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年劳务输出稳定在17万人以上,有组织输出1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26亿元,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四)做大做强三产  打造商贸旅游中心

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人口聚集、商品集散等优势,着力抓好旅游、现代物流、商贸等产业,提高新型服务业发展水平。确保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5.5亿元,增长10%推进新型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娱乐、金融保险、体育保健、家政服务、服务外包、文化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安康旅游文化商业广场、诚鹏机电城、大南门净菜市场、兴华永昌建材市场、泸康物流园、宝业仓储物流园、阳晨雨生富硒肉加工物流园、民荣富硒食品仓储物流园等一批商贸服务项目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宾馆餐饮、包装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的质量效益,打造城市中心商业圈,满足城乡居民多元消费需求;全年完成个转企20户,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20户;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1.8亿元,增长13%提升旅游产业水平。继续配合抓好瀛湖、香溪洞、银兴龙湾景区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双龙国际旅游度假区、流水古镇、白云山文化生态园、九天游艇俱乐部、茨沟旅游开发、生态旅游村镇提升工程、阳晨农业观光示范园、老城文化街区和清真寺改造升级等项目;着力开发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项目。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营销宣传,规范旅游服务,力争全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作为,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增强第三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五)城乡一体发展  构建统筹发展格局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打造产城园融合、人房业一体的城镇化格局。以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中心社区、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及保障房建设为重点,切实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主动参与中心城市建设。继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抓好城东大桥、西郊公园、老城区改造、汉水龙舟文化园、高井路、城区北环线、富强机场、襄渝铁路复线、中心城市征迁安置社区建设、城区天然气管网入户、城市供水管网延伸、江南和江北水厂扩容提质、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双创硬件设施项目、中心城区停车场和各类专业市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征迁安置和环境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高标准社区。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布局、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着力抓好14个大型社区和6个中型社区提质扩容,完成480018240人搬迁任务围绕人口转移,积极推进土地集中经营,产业合理布局。实施安置社区、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经济林果园“一区三园”同步共建,有效解决农民就地转移就业问题。加快社区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文体场所建设,完善社区功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恒大路、早包路、晏洞路、陈家山桥、黄金峡桥、香河口桥等工程建设;完成县乡示范路60公里、连户路516公里和12座危桥加固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安康中心港等工程,启动恒叶路二期、月河南岸快速干道前期工作。新建一批产业路、生态旅游观光路,抓好月河堤防工程五里段路堤综合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客运班线场站建设;完成5万人的安全饮水、56平方公里丹江口水土保持综合治理、3条中小河流治理、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月河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7600亩高效节水灌溉等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切实提高城乡供电能力。加强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六)致力生态保护  着力建设美丽家园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地位,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民用建筑等领域节能管理。着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利用、环保建材、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加快农业面源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物削减力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生态建设。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目标,抓好双创硬件设施项目建设。实施好瀛湖生态保护区试点工程、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五里等重点集镇污水垃圾处理、农村能源工程、汉江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汉江绿化等工程,完成绿化造林10万亩。抓好康兴再生资源利用、废旧蓄电池回收利用、玻璃缸化粪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泔水利用、城东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等项目,启动建设污泥处理厂、大型养殖厂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强耕地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严格控制排放,各类排放指标均达规定标准,空气质量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50天以上。

(七)做实社会事业  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加大投入,加强统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民生改善。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努力化解就业难题,促进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发放创业小额贷款资金1亿元,扶持800人创业,带动1.6万人就业。实施扶贫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现2.65万人脱贫。在抓好各类保障房续建的同时,当年积极推进530套公租房、1200套廉租房、600套限价商品房及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2250套。加大敬老院及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完成晏坝、中原、大河3所敬老院建设,启动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建成流水镇七里村等12个农村社区服务站。落实城乡低保、社保、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医保、大病救助、社会救济、赈灾救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残疾人保障等惠民政策,不断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完成中心城区汉滨初中分校、江南小学、兴安职中迁建及汉滨高中、果园小学、石堤小学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江北、东坝、黄沟小学整体选址及新建校舍项目。建成校舍面积6.6万平方米,城区净增132个班6000个学位,解决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及城区班大人多上学难的问题。完成区幼儿园改扩建,启动江南小学改建幼儿园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区公办幼儿园布局。建成区级营养改善配餐中心。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全区农村各镇办中心小学、规模完小、九年制学校和初中的学生食堂项目建设任务。建成10所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完成农村校舍建设面积3.2万平方米。启动建设22所农村中小学体育场改造项目、城区校内家属楼搬迁至南门小学工程;抓好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机制,加快区一院门诊综合楼、区卫生服务大厦建设,改扩建吉河、中原等6所卫生院,开工建设区三院住院楼,抓好大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升级和55个示范村卫生室建设。研究制定“单独二胎”新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自增率分别控制在11.5‰、4.5‰以内;重视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实施100个村级活动场所、10个百姓大舞台、55个标准文化站室创建等工程,完成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1.2万户。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场监管、城乡社区管理等机制。全面推行群众工作分类管理机制,主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平安汉滨建设,突出抓好安全生产,不断提高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八)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搞好简政放权,精简优化审批事项,降低审批事项门槛,提高审批的透明度和效率,提升行政服务质量。认真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认真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适时启动镇办和行政村区划调整综合改革,启动计生卫生并轨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争取组建区级房屋交易管理机构。推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深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移民安置房土地证、房产证发放试点工作,把农民的经营权、财产权变成可抵押融资物,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搭建融资平台,探索多渠道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公司、商业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金融仓储公司等多个融资平台,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企业融资新机制。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制度,办人民满意医院。在巩固医改成果的同时,再添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巩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成果,强化基层监管力量,尽快使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发挥作用,确保群众用药和饮食安全探索适合安康城区的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配合做好城市公交、出租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区人民同心协力,扎实苦干,2014年各项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