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咏香溪诗词浅析(四)

作者:李友权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2-07 00:00

游香溪洞(共两首)

何尚德

其一

悠然城外见南山,洞口溪流缥渺间。

三载烟霞频入梦,百年身世此开颜。

仙踪未许俗人步,圣世还应辟地闲。

乘兴不妨归云晚,为怜幽鸟乐相关。

当你读到本诗的第一句“悠然城外见南山”时,一定会联想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来。这是写旧诗词时的“用句”现象。所谓“用句”就是引用前人的现成诗词名句或语句入诗,第一句即是增字借用了陶诗的名句。
    “悠然”二字,表现了陶潜归隐后的恬然自得的舒畅心情。做为一个整天为案牍而劳形的地方小吏———何尚德,乘公余之暇,步出城外,郁郁葱葱的南山,首先扑入眼帘之中,当然也会引起强烈的向往之情。但陶潜是归隐之志已经付诸实现,如系鸟归林,故其悠然为真正之悠然。而何尚德作为一个屈事于人的地方小吏,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外一游,顿觉心旷神怡,这是与平日俗务对比下,暂时的一种悠然。接下来说:“洞口溪流缥渺间”。何尚德见到南山,即急步趋往,行至南山之麓,抬头看那洞口的溪流,在林莽深处,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山溪魅力的吸引,更增大了作者的游兴。
    “三载烟霞频入梦”,“三”不是实指,这是说多年来山水胜景是作者梦寐以求的境界,“烟霞”二字,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何尚德在这里使用了“烟霞”二字,正如李诗一样,就不是泛指一般的自然界的美丽景色,而是包含着自己多年来的理想与追求在内的。“百年身世此开颜”。“身世”一辞,固然是指人生的经历遭遇,但旧日文人使用它时,多指不如意的际遇。如《元诗选》中黄庚《月屋漫稿暮春》一诗中说:“百年身世成何事?回首西山又落晖!”这一句和本诗的情调即很合拍。作者何尚德在这里是感叹自己一生中碌碌无为,境遇坎坷,整日里摧眉折腰服侍上司,唯有今天到香溪胜地一游,心情才大为舒畅,才有了难得开颜的时机。因为在上述李白的那首留别诗的最后即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大胆而公开地表示了对权贵的愤恨和不妥协不合作的处事态度。作者何尚德借用过来,表明他今日游山只是得到了暂时的开颜罢了。这就隐晦曲折地表明他对官场生活的痛恶和对自己所处卑下地位的不满。
    “仙踪未许俗人步”,“未许”就是不允许,不同意的意思,飘逸超尘的八仙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得到的。“圣世还应辟地闲”,“圣世”是指皇帝治理得非常好的太平盛世,当然这是小臣们对皇帝的恭维之辞。“闲地”,即指隐居之处的闲散之地。既然是“圣世”就应该是出力报效的大好时机,为什么还要辟地闲居呢?这其间难言的苦衷,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揣摩了。
    “乘兴不妨归去晚”作者何尚德,既然游兴尚浓,就不妨多多盘恒一会儿吧,他的兴致在哪里呢?“为怜幽鸟乐相关”。“怜”者爱也,“幽”者静也。“相关”指心的息息相通,何尚德在这里是说他的心和那悠闲恬静的飞鸟是息息相通的。这里作者仍是借用陶诗的内容,在陶渊明笔下,山中的飞鸟是脱俗自由,顺应自然的象征。飞鸟成为追求自由,追求摆脱俗韵的诗人陶潜的化身。那么作者何尚德与山夕之鸟,乐趣相关指的是什么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二
览胜乘公余,登山访太清。
洞随云雾锁,香逐薜萝生,
松老堪栖鹤,溪清可濯缨。
仙人杳何许,丹灶自留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虽围绕“香”“溪”“洞”三字分别予以描绘,但却构成一整幅清新自然的幽美画幅。
    “览胜乘公余,登山访太清”,如前所述,作者在公余之暇,前来游胜;登上凌云之梯,探访太清胜境。按“道书”所说:“太清”是道家三清境之一,是仙人所居之处。
    “洞随云雾锁,香逐薜萝生。”从视觉上说,我们依稀看到,随着阵阵山风飘来之云雾,把敞开的仙洞之门闭锁住了,云遮雾障,一切都在虚无缥渺之中,似梦似幻。从嗅觉上说:我们仿佛嗅到了随着阵阵山风送来的山花之香,荡胸涤腑,把人引入到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圣洁的境界呀!薜萝即薜荔。王逸注解说:“薜荔香草也。”我们知道,在《离骚》中,屈原是把香草、美人比喻为君王、比喻为圣洁的事物。刘长卿《过元八所居》诗也写道:“薜荔诚可恋。”这又是以此香草所生之地,比喻隐者所居之处。联系前一首七律,作者何尚德既有退隐之意,这里也就包含有对隐者、圣者的赞颂之情了。
    “松老堪栖鹤”,苍松栖息着白鹤,这是我们中国人视为长寿永存的象征。“溪清可濯缨”,“濯缨”一词,出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意思是说,水清了就可以洗帽缨,水浑了只配洗脚板,这都是由水的本身决定的。所以人的被侮辱,是由于有了自取侮辱的做法而后别人才会侮辱你。说明一切都取决于主观内因。联系作者何尚德的思想,这一句诗表面看来,是对香溪洞清溪的赞咏,实际上却包含着作者要洁身自好和想退隐自全的隐喻在内。
    “仙人杳何许?”仙人是不知去向了。“丹灶自留名”,但仙家练丹的红炉仍长留人间,永传美名。这里作者再一次使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以“丹灶”来概括整个道教游览胜地香溪洞的仙阁洞府。和上一首七律中“仙踪未许俗人步,圣地还应辟地闲”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作者不只是赞美香溪胜景,直接是想托身寄住在这个地方了。
                   (作者单位:安康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