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女“ 传人”——走近表演艺术家王发芸

作者:梁真鹏 来源:市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1-03-03 00:00

 

人常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别人信不信不知道,反正王发芸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王发芸是汉调二黄的国家级传承人,著名的汉剧“刀、马、旦”表演艺术家。15岁时还在安康西关小学上学,正月十五闹花灯玩彩船,她在金川街扮演《刘海砍柴》中的胡秀英,顾盼流连,眉目传情,有着一定的表演天赋,被安康县汉剧团看中,问她可愿意进汉剧团演戏?进剧团拥有一个铁饭碗,她当然十二分地愿意。1956年5月,她正式走进汉剧团,并与之结缘直至退休。退休不退职,她依然为汉调二黄的传承工作做不懈努力,为培养汉剧人才呕心沥血,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事情。
    15岁才进剧团,虽然错过了锻炼身骨的最佳时段,但王发芸不灰心,坚持偷空就练功,暗暗下决心要把失去的机会抓回来。8月份,南京青年京剧团京剧教练欧阳玉倩的高足张玉昆来安康教授学员,武功套路中的一招一式,能翻能蹦,让学员们目瞪口呆,过目难忘。名师出高徒,短短的十个月时间,胜过以往好几年的长进,学员们奠定了坚实的舞台表演基础。剧团的演员都有一身童子功,别人是八点钟上班练功,她是天一亮就起床练功吊嗓子、压腿下腰;别人是天没黑就下班回家,她是下班回家一直练到天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种超强度的锻炼既让大人欣喜,也让大人担心,他们害怕自己的宝贝女儿练坏了身骨,但王发芸硬是咬牙坚持挺着,她似乎要把失去的岁月追回来,要把不足的戏曲天赋补回来。
    有着根红苗正的家族史,加之勤奋锻炼,又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领悟力,王发芸在汉剧表演上如鱼得水,进步很快。1960年是她大红大紫的一年,也是她艺术追求发生质的转变的一年。先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全省中青年演员汇演,扮演汉剧《梁红玉》中的“秋菊”,荣获青年演出奖。还演了一个《智破天门阵》中西夏的雅兰公主,那个戏,把穆桂英改成文的,是《智破天门阵》,不是《大破天门阵》,因为有一个师姐演穆桂英,根据她的嗓音改为文戏。王发芸饰演雅兰公主,这个戏在省上同时打响,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看了后,收她为徒弟。尚小云原来在菊花园住着,她们团每次去也在菊花园住着,老跟他接触。拜尚小云为师后,又多次求教于京剧表演艺术家徐碧云,潜心学艺。同年,因其艺术成绩突出,被评为陕西省劳模,并录入全国名人录一书。
    艺术的追求无止境,特别是在青春年少就有一定成绩的时候更应该戒骄戒躁。王发芸主攻戏曲“刀、马、旦”及“花旦”行当的刀、枪、剑、鞭,把子功程式、趟马、起霸、手帕、扇子、云帚等程式和基本功,在戏曲的表演中娴熟运用,推陈出新,尤其擅长扮演巾帼英雄、小家碧玉和善良妇女等悲喜剧人物。她能根据人物个性、所处的环境在戏曲程式运用上取得突破,最大限度地开拓人物个性的深度,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演杨排风,传统的舞台上杨排风是伴随着汉调踩着碎步走上台的,她在走上舞台时是踩着鼓点带着武打动作走上来的,观众们看了都觉得新颖而具现代气息,很是认可。在演《穆柯寨》时,穆桂英初见杨宗保时的心动,那种泼辣、活泼和倾慕的情感让她在演出中拿捏得合情合理,惟妙惟肖。师傅们说,“发芸演戏包包盐是咸的,越嚼越有味。”1984年7月,王发芸正式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为汉剧团最早的国家级表演艺术家。
    最让她引以为荣的是,45岁那年,在饰演汉剧《七人贤》中的只有七八岁的凤姐一角时,她硬是突破了年龄的巨大差别,在化妆和人物把握上,把天真无邪的凤姐演活了。60岁那年,在饰演汉剧《柜中缘》中的十七八岁刘玉莲时,她又大胆融入舞蹈等舞台程式,让角色更符合人物特色。1987年,安康剧作家刘继鹏创作的汉剧《板桥轶事》参加陕西省首届艺术节大赛,46岁的王发芸饰演一位难民,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句台词,她在自己的发髻上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几根稻草,眼神凄苦,脸面悲惨,居然得到了专家评委会的一致认可,荣获配角三等奖。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演艺生涯中,王发芸成功地塑造了近百个不同性格、不同年龄和不同遭遇处境的妇女形象,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及好评。在演出汉剧之余,她也转战现代戏及小品演出,并且在全国和省上多次获奖,成为获奖专业户。1979年,《红珍珠》赴省上会演,获国庆献礼奖。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她主演《扈三娘》获一等奖,同年,还荣获陕西省个人特别贡献奖。1989年,在陕西省中青年演员大赛中,她演出汉剧《穆柯寨》再获一等奖;当年,她参演现代戏《马大怪传奇》在省第二届艺术节上荣获金奖;次年,该剧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又获优秀演出奖。1992年,她演出的小品《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国家保密局、文化部优秀演出奖。
    王发芸历任汉剧团副团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和先进个人。2006年,在她退休之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的传承人。退休不退志,退休不褪色,传承文化掖后学,她决心把传承人工作做好做活,她克服了身患绝症的病痛,毅然决定无偿为汉剧团培养人才,主动带了五六个徒弟,决心为汉剧的发展贡献力量。仁者寿,智者爱,人们为她的高尚情操而喝彩,也为她的健康默默祈福。
         (作者单位:安康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