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区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作者:年 静 来源:市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1-03-03 00:00

 

我区民间手工技艺的历史价值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横贯其中,作为安康文化组成部分的民间手工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手工技艺有刺绣、挑花绣、剪纸、扎纸、雕塑、绘画、皮影雕刻、补花、扎染、编结、银饰加工等等。是安康璀璨的民间艺术奇葩。
    安康自古就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产地,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刺绣、挑花绣工艺在大西北独树一帜。旧《宁陕厅志》记:“纺棉绩麻人能之,刺绣多未姻也。”女孩子一般从七八岁起,就开始跟母亲学习挑花绣。这种挑花绣艺术,明代记载已广泛流传,在城镇已出现了“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以至于乡间也“家家养蚕,户户绣花”。
    安康的挑花绣,又称“絮花”、“十字绣花”,它是一种手工刺绣,是“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一种艺术。挑花绣基本针法大致可分为“十字挑花”、“露花”和“架花”三种。挑花绣的针法看似简单,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组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或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图案。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毛青布或绢绸作底布,以五色棉线或丝线作绣线。绣荷包、花鞋、枕头、衣裙、衣脚、袖口、褡裢、肚兜、烟包、包单、门帘、帐檐、床单、床檐、披肩、香包、坠子、手巾、扇套、童帽等等。
    有着悠久历史的安康挑花绣,以其主体突出、构图简练、色彩鲜艳、饱和谐调、美观实用、绣面光亮生动、针法匀整灵活,又兼具湘、粤、蜀绣的特点,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理应是我国名绣之一。
剪纸,又称窗花、剪花、铰花、刻花等,安康剪纸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取材于当地的生产、生活,采用寓意、象征和变形夸张手法,具有浓烈装饰效果。常用作窗花、门笺、团花、绣样,象征吉祥喜庆。除此之外,还用在鞋花、枕花、帽花、伞花、梳妆镜上的喜花、少妇背婴儿带上的巾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安康的剪纸艺术以精致秀丽、纤巧婉约见长。
    扎染,又称绞缬染,古称绞缬、撮晕缬。史料记载,安康地区早在秦汉时期便有扎染。扎染的方法一般是把丝绸或棉布经过折叠、缝合、抽拉、捆扎等方法处理,高水平的还有鹿胎缬、青碧缬方法,然后用靛蓝浸染。凉干后拆去缝、捆、扎线,使织物深蓝底色上呈现出美丽的白色花纹图案,有蝴蝶、牡丹、梅花、花瓶、喜鹊等,朴素自然,具有机染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扎染常用在台布、窗帘、手帕、头巾、被面、服装等日用品的装饰。
    皮影刀刻,是为皮影戏雕刻的人物、布景和鸟兽虫鱼等。用加工牛皮画样刀刻染色而成。“安康皮影在陕西居重要地位,其总体风格精巧细致,身形清瘦,高不过七八寸,衣冠花纹装饰严谨,属陕西‘东路皮影’。是艺人自刻自演,如答富利、答贵平、杨金年、徐生业及汉阴的刘同茂等。清代皮影尚有遗存。”①
我区明清时期的银饰加工工艺品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即份量轻,体积小,银质好。有工艺复杂的弯耳、鬏髻、银铃、荷包锁、耳环坠子、花簪子、银锁链、儿童帽子上的佛爷像、八宝等等。制作过程中,要吹火焊接,技艺很难掌握,老艺人的绝活很难传承。
    我区的先民自古就利用竹、藤、龙须草等自然资源形成编织业。民间利用青竹和藤条编织藤椅、篮子、箩筐、箩筛、篓子、竹席、箱子、蒸笼以及筷、簾、伞、笠等,有的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手工艺术品。用节杆、草编结的扇子、鸟虫笼、草鞋等日常小用品,都是绿色无污染的生活用品。
我区民间手工技艺的基本现状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城乡妇女将刺绣作为女红是必会手艺之一。那时儿童穿戴的衣服、鞋帽无不绣花。民国中期以前,妇女衣服的边口、枕档、帐帘、门帘、荷包等也都有绣花,图案、花卉无不精美。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传统手工艺品在时代进程中,受新技术、新工艺的冲击,大多被现代生活边沿化。古老的工艺被一些人看作“老土”,加之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其提高了成本等因素,民间手工艺日渐消退。
    上个世纪90年代安康各县区文化馆、站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普查后的资料及民间手工艺精品,多由于前些年安康乃至全国均对非物质文化没有足够的重视,除少部分保存在文化部门外,一部分遗失,一部分流散外地。无法给后来从事民间传统艺术的人们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安康现有的民间艺人,大多在比较偏远的乡村。正因为偏远,传统的民间艺术反而保存的最好。这也许是当地人们还没有收藏、整理民间艺术作品的意识和条件。我曾问过几位民间手工艺人,他们的作品有没有通过照片或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有关回答都是没有。
    2004年后,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级深入开展,文化部门也加大了“非遗”普查力度。就普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能绣花的妇女年事已高,年轻的手工绣花者鲜见。其他手工艺,如皮影刀刻制作、面食浮雕、木雕、泥塑、扎纸、扎染、剪纸等手工技艺,经调查各县区情况,有的现已失传,有的从业者年龄偏大,又后继无人,均濒临失传。如:汉滨区牛蹄乡和原朝天乡地区著名篾匠王祥明的竹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为红火,常常是终年四季在外编织不得落屋。进入九十年代后逐年萎缩,主要是因为原先使用的竹编产品都由更轻便价廉的塑料、铁制品替代;再者,竹编是纯手工艺制作,无法成批产出,致使成本过高,购买者日渐稀少。目前王祥明师傅年事已高,也无人学习传承,随时有失传的可能,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传承、保护与发展
    如何做到传承、保护、发展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呢?我认为———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们要对安康的民间手工艺品进行搜集与整理,挖掘和保护,进一步传承、发展。
    一是政府应承担保护责任,文化、教育部门更应加大普查及普及力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现有的手工艺品搜集、保存、展示。要组织文物、文化、宣传、经济、旅游、电视台等部门,共同协作,对重点手工业作坊遗址、生产工具、生产工艺和身怀绝技的著名工匠、手工艺人的绝活、精品进行拍摄、录像、录音,制成专题片,予以抢救、保护、利用。从而形成一个了解、重视、珍惜地方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氛围。另一方面应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入手,形成老中青阶梯式传承。孩子是民间手工艺的未来,在中、小学开展本土民间艺术专业课势在必行。外地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如甘肃环县,把乡土教材《皮影欣赏及手工制作》和《道情音乐欣赏》正式列入当地300多所中小学教程,作为欣赏教材开始试用。陕西千阳县,在当地中小学校开设了民间手工艺课。安康的紫阳县,也开展了“民歌进课堂”活动,使紫阳民歌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这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值得我们借鉴。文化馆、站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对专业人员进行挖掘,发现人才、培养有潜质的人才,做好提高手工艺人整体素质辅导的工作。
    二是文化馆、站应加强和民间艺人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民间艺人的艺术档案,成立民间艺术家协会。从生活和艺术创作上给予艺人充分的支持,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创作空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条款,给德艺双馨的艺人评定职称: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特殊工艺传承人等。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提高社会的认同感。让全社会都认可手工艺品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保护与开发之中增加它们的有效性,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三是文化馆、站可成立研究机构,开发项目和设立保护工程,最大限度地保存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民间手工艺品确立艺术、技术上的标尺,带动民间艺术的发展。在政府政策和经济资金给予支持的基础上,区分艺术品、商品等方面的工作,多开展民间艺术展览、出版、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影响,进而找准安康民间手工艺品发展的一个点,以点带面。
    四要立足于依靠本地尚在的民间手工艺人。艺人是民间手工技艺最基本的元素,是开启民间手工艺术宝库的领路人。文化部门要给他们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使民间手工艺人队伍不断扩大,在扩大中逐步提高。目前,安康各地的民间手工艺人,一般没有组织,各自为阵,各自为战。再加上陈规陋习,有同行莫入的禁忌,缺少沟通和学习的平台。文化馆、站作为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民间文化基层组织,应定期组织民间文化活动,鼓励民间手工艺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本地乃至全国各地组织的文化及手工艺术活动。只有各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安康民间手工技艺事业。
    五要立足于本地市场,要让本地的手工技艺在本土有广阔的市场。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即让安康的民间手工艺品首先进入安康的千家万户、企事业及厂矿。文化馆、站要为民间手工技艺做好推介宣传工作。可以借用“农家乐”的宝地,设立各自不同的、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作坊,如银饰加工、扎染、扎纸、剪纸、绣花、竹藤编织、泥塑、面塑、皮影雕刻、木雕、绘画等。可以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手工艺品制作的全过程。还可利用安康的旅游业的发展,将本地的手工艺品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六要立足本地本土人文底蕴,用其精华。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把本土派与学院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和传承好安康民间手工技艺传统的基础上,使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设计出有安康特色的精品。对能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的民间手工艺品,要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商品化经营。把民间手工艺术、现代艺术、商品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开发性再创作。从而使安康的民间手工艺做大、做强。
    七是在安康建一座民间手工艺术博物馆。把古今民间手工艺术精品、作坊模型、制作工具、制作流程、使用的原材料等都一一展示出来。用直观形象让大家认同,让社会重视,让人们对安康民间手工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底蕴、精湛的技艺、繁多的手工艺术品加深认识,逐渐形成民间手工艺术传承、发展的牢固基础。
    民间艺术是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蕴含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无限商机,也是改变农村形象、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只要政府、民间艺人、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安康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大有可为,前途一片光明。
 
         注:①丁文主编《安康造型艺术》第六节皮影雕刻艺术
           (作者单位:汉滨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