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奥自成一家 ——论赵书鼎书法

时间:2010-12-07 00:00  作者:张会鉴 李厚之源自:
         赵书鼎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相识相交已逾三十年。上一个世纪七十年代,先生在县文化馆工作,负责《安康文艺》编辑和业余文艺创作辅导。先生热衷地方文化研究,组织完成了安康县民歌、故事、音乐三套集成的篡辑工作,多次受到表彰,被授予“陕西省优秀民间文学家”终身荣誉称号。我们是在群众业余创作中与先生结缘,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志趣相投,常常在一起学习切磋。那时,我们就见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练习书法,案上堆放着金石拓本和名人法书。长期的文化熏陶,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使他的书法艺术登堂入室,最终成为具有个人风格而又受大家喜爱的书法艺术家。
    “艺成而贡献社会”,这是先生的口头禅,也是先生做人的准则。为此,他创建了“书鼎少儿书法班”,教授青少年学习书法逾二十一载,他将自己的知识和技巧融入时代趋尚中,继承传统又不泥于传统,根据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在临摹汉隶唐楷的同时,总结编写了《钢笔字书写要诀》,实心实意地将自己贡献给各年龄段的书法爱好者,取得了骄人成绩,书法班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儿艺术教育基地”,先生自己也就在这不断实践中得到升华,书法艺术已臻大家风范。
    先生的书法,字字有来处,幅幅都出新。他的隶书从张迁、史晨入手,兼学曹全。也写《石门颂》,但写的稳重劲挺,有自己的风格;他的楷书形体方正,精整飘逸,参以颜真卿楷法,圆润肥腴,朴拙厚实,用笔遒劲雄威,光明俊伟,古质朴美,楷法森严,雅奥自成一家;他的行书所写最多,无论是尺幅、联语、榜文,整齐平衡而匀称有度,笔墨酣畅结体秀丽,师法二王,又深得《争坐位》旨趣,气象涵盖,骨格雄奇,间或加入楷体和草书,更增加了章法的节奏和韵律,笔法生动自如,气脉流畅贯通,妩媚中含俊逸之气,遒健中有雅秀之美,造微入妙,足见先生功力:他的篆书显然受新莾时篆法影响,结体和谐,线条似有动态。瘦劲圆润,严谨工丽,生动活泼成为笔法和气的形神所在,如同新莽“铁线篆”,力量与韧性被完全展现出来;他的草书气势恢廓,一气呵成,显得自然随意,似山间流泉,冲腾激荡,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有索靖《月仪贴》之荡峻,又有怀素《古诗四贴》之狂颠。娇如龙蛇,欹如堕石,在艺术上出于法而又不囿于法,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真正进入到“无意于佳者乃佳”的境界;他的版书宋体,突破了古人刻书的束缚,在书写时融入正书的笔法。结字方整端严,用笔沉着酣饱,点划一次完成,捺脚挺劲有力,疏阔宽稳,字字相属,以气贯通。既秀色可人又无剑拔弩张之态,整洁大方,装饰之味极浓。这是先生长期从事版面书写凝聚出来的心血,是先生发展出来的新宋体书法。因此也是安康书坛上少见之出类拔萃之作。
    丁亥年初夏,先生书法作品结集出版,嘱我们为序。我们于书法艺术缘分甚浅,一知半解,怕言不达意,但忝为朋友,又不能固却。庆幸的是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见仁见智,自有评说。我们只是概而言之,认为先生书法婉转流动,端庄秀丽,点画劲健,结体俊逸,墨色多变化,浓淡干湿得宜;布局相衔接,而有节奏韵律。故知先生学书不泥古,敢于探索创新,广采而博取,呈现独立之姿。是鉴赏者眼中的传世佳作,也是学书者参照的描红摹本,如此而已,是为序。
 
                            2007年5月15日玉屏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