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汉滨区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 > 统计信息 > 正文内容

2006年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件名称 2006年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索引号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0年12月24日
有效性 未知 公开日期: 2010-12-24 00:00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59.4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8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7.7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31.67亿元,增长12.4%。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8%、29.9%和53.3%。人均GDP为673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增长10.6%。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消费价格基本平稳,生产价格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5%。  

  社会就业继续扩大,失业率控制在既定目标内。年末社会从业人员47.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1万人,新增加0.2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6.3万人,新增加0.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592人,比上年末增加156人,失业率为3.84%,比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6年,全区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蚕桑、畜牧、魔芋等主导产业发展较快,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农业总产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13.7%。 

  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0590公顷,比上年减少185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761公顷,增加294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094公顷,增

加3139公顷;魔芋种植面积2730公顷,增加768公顷。  

  粮、油产量受干旱影响有所下降。全年粮食产量23.23万吨,比上年减少4.65万吨,减产16.7%;油料产量2.23吨,减产0.3%;蔬菜产量13.81万吨,增产60.4%;魔芋产量3.94万吨,增产30%。水果产量2.60万吨,增产6.7%。  

  畜牧业增势强劲。全年肉类总产量4.31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19.6%、17.7%和21.4%。水产品产量0.2万吨,增产37.8%。  

  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全年完成劳务输出16.92万人,比上年增加680人,其中女性5.92万人,占输出总人数的35%;有组织输出8.14万人,占输出总人数的48.1%;实现劳务总收入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6年全区进一步增强了工业强区意识,狠抓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企业技改,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中小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体趋好。      

  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规模工业进一步壮大。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区属全部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22.7%;产品销售率86.6%。全年共新上工业项目18个,增加规模企业11户,工业总量得到扩张。区属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22家,盈利额881万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辖区30家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6.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有施工任务的有30家。房屋施工面积90.2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7.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1.19万平方米,减少7.6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平稳增长。全区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6亿元,比上年18.4%,实现了投资平稳增长。其中,城镇投资17.56亿元,增长18.3%;农村投资0.3亿元,下降24.0%。城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3.92亿元,增长24.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1个。  

  一、二产业投资明显加快。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94亿元,增长40.8%;第二产业投资4.21亿元,增长31.6%;第三产业投资12.41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为5.4%:24.0% :70.6% 。  

  房地产投资下降较大,商品房销售略有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8亿元,比上年下降7.8%,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47亿元,下降16.5%。商品房销售面积39.79万平方米,增长2.0%。商品房销售额5.77亿元,其中,期房销售额为3.33亿元,所占比重为57.71%。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市场贸易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6.48亿元,增长15.6%,较“十一五”目标高出5.6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81亿元,增长11.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0.03亿元,增长13.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3亿元,增长24.7%;其他行业零售额0.22亿元,下降40.5%。当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和住宿餐饮企业共26家。  

  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6年全区旅游者达80.9万人,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国际旅游者3000人,比上年增长12.6%;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外汇收入57万美元。年末旅行社19个,旅游从业人员3200人,其中导游360人。县级以上名胜风景区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区12个。   

  六、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公路运输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2.2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0%;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3.41亿人公里,增长34.0%。水上运输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0.26亿吨公里,增长36.8%;完成旅客运输运输周转量0.27亿人公里,增长107.7%。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826辆,比上年末增长2%,其中,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664辆,增长2%。出租汽车2598辆,增长159.8%。公共汽车运营车辆74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810万人次。  

  邮电业发展平稳,电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7亿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3亿元,增长47.0%;电信业务总量2.14亿元,下降9.8%。全年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0.19万门,比上年增长7.1%。新增固定电话用户3.97万户,年末达到19.0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2万户,农村电话用户8.8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87万户,年末达到22.69万户,比上年增长27.4%。互联网用户4.52万户,比上年增长2.3%。  

  七、金融业  
  城乡居民储蓄增长较快。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86亿元,增长9.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49.53亿元,增长19.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26亿元,增长7.5%。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高等普通教育稳步发展。年末辖区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5344人,比上年末下降17.6%。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所(含职业高中),在校生7960人,比上年末增长30.6%。普通中学79所,在校生7.08万人,增长0.3%。小学439所,在校生9.37万人,下降3.9%。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73人。幼儿园19所,在园幼儿1.3万人。

  科技人员稳步增加。年末辖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514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数2218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个数139个。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区有体育场馆1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1个,拥有藏书量85.5千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4.2%。

  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全年共完成4个区直医院和12个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卫生医疗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6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专科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3个。卫生技术人员255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58人,注册护士772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2383张。

  九、市政建设及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有较大改善。年末建成区面积27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长0.7%。城市道路面积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万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4万立方米/日,比上年增加0.4万立方米/日。城镇用自来水普及率95.6%。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400吨,比上年增加158吨。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08公顷,比上年增加118公顷。

  环境保护得到高度重视,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3个,投入资金1455万元。全年污染物排放总量4.23万吨,比上年减少7.7%。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77%,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6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4.8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站1个。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96.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954人,出生率为11.4‰;死亡人口3114人,死亡率为3.2‰;自然增长率为8.1‰。全区农业人口75.4万人,非农人口20.83万人。常住人口96.11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90元,实际增长11.4%;人均消费支出5858元,增长17.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2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201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73元,增长0.4%;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9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农村彩电普及率65.83%;农村电脑普及率1.67%。      

  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年末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3610人,比上年末增加34453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83166人,减少9943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4436人,减少9116人;城镇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43931人,增加18554人;农村参加低保人数为12000,减少24314人。社会保障覆盖率为27.8%。  

  注:1、公报中统计数据均按辖区口径公布。    
  2、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