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索引号: hbqzfqzfb/2017-0538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日期: 2011-04-06 00:00 发布文号:
公开目录: 发展规划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未知

关于汉滨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汉滨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区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特大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双重考验,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强工业、抓产业、调结构、促消费、重民生”的工作思路,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全面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4.2亿元,增长14.7%,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是“十一五”规划目标88亿元的1.3倍,其中一产15.29亿元,二产39.51亿元,三产5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5:32:51.5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13.4:34.6:52,在经济总量大幅攀升的基础上,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产下降了3.1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8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增长23.8%。实现财政总收入9.8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任务,增长16.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增长21.9%。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6%,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83元,增长18.2%,是“十一五”规划目标8465元的1.8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完成年计划的105.7%,增长19.5%,是“十一五”规划目标2610元的1.54倍。人口自然增长率3.16‰、城镇登记失业率2.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4%,均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全国普遍较快上涨的情况下仍然控制在3.9%。“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提前两年完成,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六项指标实现翻番,经济社会步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固定资产投资再创新高,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抢抓中省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加大投资力度,全区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327项,年度累计完成投资52.46亿元,同比增长25.2%。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8个,年度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基本建设类294项,累计完成投资2.84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7项,总投资20.3亿元,开工项目11个,完成投资4.3亿元。2010年全区项目建设投资总量创历年之最,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84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中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区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04亿元,完成计划的115.1%,同比增长34.8%。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十天高速安康至石泉段、陕川高速安康至紫阳段建成通车,南环干道、瀛湖干道等重点交通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加快,东五路、洪牛路竣工通车,建五路、五富路、库迁路、桑流路等9条通乡油路加快建设,新修村级公路340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汉中至安康天然气长输管道项目开工建设,江北新区空间大幅拓展,江南城区功能明显提升,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中心城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通过验收。江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江北供水管网、金州广场绿化、城郊集贸市场建设全面竣工;江北污水处理厂、羊皮沟垃圾处理场、香溪洞人车分流工程开工建设。 47个扶贫重点村、80个新农村示范村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保生态、安全饮水、防洪保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新修基本农田1.6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05亩,加固提高堰塘21处,建成人饮工程110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2万人,建成农村户用沼气4150口。退耕还林口粮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农民安居工程、农村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2万人,劳务经济收入20.1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富有成效,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汉江两岸和大瀛湖造林绿化工程顺利实施,完成造林面积15.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平方公里。
(三)农业生产再夺丰收,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创新一村一品、龙头牵引、强村大户、集约经营的组织形式,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和规模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6.2万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实现农业总产值25.73亿元。粮油生产连续七年获得丰收,全年粮食产量24.2万吨,完成年计划118.9%,增长7.5%;油料产量3.3万吨,完成年计划116.2%,增长7.1%。特色产业建设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年生猪出栏 56.97万头,肉类总产量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0.6万亩,总产量27.9万吨,其中魔芋种植面积5.5万亩,产量8万吨;启动实施了人均1亩经济林果园建园工程,制定完善了林业产业规划,2010年全区新建优质干鲜果园7.1万亩;新建茶园0.5万亩,低改1.1万亩,全区茶园面积4.69万亩,产茶797吨;低产桑园改造7600亩,桑园流转1万亩,蚕茧发种7.9万张;新建木本油料基地4万亩,其中油茶2.6万亩,油桐点播1.4万亩;烤烟种植面积15505亩,产量2419吨;水产品产量完成6970吨,增长85.1%。
(四)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区属工业增势强劲
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工业项目17项,完成投资3.35亿元,春滋工贸公司年产150吨双烯、50吨黄体酮、金科机械公司年产6000件汽车紧固件、国群非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碳酸钙超细粉3万吨绢云母生产线一期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恒五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良好,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荣泰农业科技公司、善有油脂公司、凯越工贸公司、艺鑫工艺公司、胜达公司、金科机械公司等6户企业已入园建设,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坚定不移的推进“工业强区”战略,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启动恒五循环经济工业园,大力发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化工等工业支柱产业。工业经济呈现速度、质量、效益均衡增长的强劲势头。全部工业实现产值62.9亿元,增长29.3%;实现增加值21.24亿元,增长20%。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完成40.67亿元,增长40.1%,完成增加值12.95亿元,增长35.3%。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1户,区属规模企业达到71户,其中过亿元企业5户,过5000万元企业13户,实现总产值24.81亿元,增长68.5%,完成增加值9.26亿元,增长51.6%。
(五)生态旅游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渐成规模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着力提升香溪洞、黄洋河、瀛湖、吉河等农家乐档次和水平,启动实施了香溪洞景区道路改造,加快瀛湖景区水上游艇俱乐部和吉河镇银兴龙湾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了第十届龙舟节,全年接待游客26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98亿元,分别增长74.7%和85.2%。
在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效应、居民消费回升和旅游节庆活动共同带动下,市场消费持续见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满意建材市场、大同东红粮油交易市场等项目建成投运,开亮市场、大南门净菜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大中科技公司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前期工作;以得众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加快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当年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22户,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1亿元,增长18.1%。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民生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完成投资5.03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全面实施,完成城乡中小学规划布局调整,实施了23所农村中小学取暖设施改造项目,15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争取高校援建项目8所,有效改善了教育基础条件。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五项改革工作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5个乡镇中心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汉滨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工建设。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已通过验收,全区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实现了全覆盖。科技、文化、体育和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了25个乡镇文化站、2个乡镇中心敬老院和2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1.87亿元,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危房维修加固全部完工,9035户倒房户分别通过集中安置、分散安置的方式全部落实到位。城镇新增就业 48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10.8万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69.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88.3%、91%、94.4%。9.6万人纳入城乡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达到4300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2%。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0 年是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夺取发展新胜利的一年,圆满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纵观历史,“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五年,也是投资力度最大、发展条件极大改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展望“十二五”,是汉滨经济总量扩张,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谋划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汉滨由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的重要时期,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国家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蕴藏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全省正处在经济增长高位运行期,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陕南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一体两翼”产业带,我区将赢得省市重点产业布局和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区经过多年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日趋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经济社会步入发展加速时期。同时,我区将形成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组织推进机制,正在营造开拓创新、超越争先的良好氛围。这些机遇都将为2011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起步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汉滨经济欠发达的区情和在全省落后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依然是最为突出的矛盾,经济总量小、外向度低、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和城乡居民收入低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较大,促进社会和谐任务繁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克服和解决。
二、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1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汉滨由突破发展向跨越发展迈进的关键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把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突出项目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现代农业、循环工业、休闲旅游、城镇建设和民生改善“五大突破”,推进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三个集中”,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135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分别达到11.33亿元和2.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达到61.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3元,分别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3%和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定指标范围内。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有效抓手,全力攻坚,集中突破,确保实现全区6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目标。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抓好4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3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4.6亿元。突出抓好5万吨富硒矿泉水生产线、2万亩设施蔬菜、钟表机芯生产线、40万吨甲醇汽柴油生产线、年产50万吨型钢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确保国群公司二期、汉水源丰野生动物深加工等14个项目年内竣工投运,当年完成投资17.18亿元。泸康白酒综合扩能改造、中渡城中村改造等32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抓好项目储备。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紧紧围绕区情实际,加大前期工作的投入,积极调研论证一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抓好丝绸工业园建设、年产15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年产20万吨环保乳化柴油生产线等23个前期准备项目,力争项目储备达到280个。努力形成“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抓好项目争取。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严格按照中、省、市对前期项目的深度和进度要求,多渠道向上汇报衔接,围绕国家投资重点,从山地危居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农田建设、通乡公路、农村沼气、扶贫开发、供水管网改造、污水垃圾处理、医疗卫生设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计生服务设施、旅游产业、污染治理、资源节约等多方面筛选一批项目争取中省投资。抓好项目引进。完善招商机制,落实招商政策,组建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队伍,坚持招强引优,主攻大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抓住“西洽会”、“龙舟节”贸洽会等机遇,重点对接跟进名鞋基地、石头纸、富硒食品开发、物流中心等项目,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抓好项目管理。继续实行项目月调度、月分析、月通报制度和“四个一”工作机制,强化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加大项目监管,强化重点项目考评,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四制”要求,规范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二)以城镇建设为抓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进一步巩固扩大创卫成果,扎实开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工作。围绕中心城市、恒口副中心城区、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按照全域汉滨的理念,加快编制四级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五里、关庙、张滩、县河、瀛湖、流水、大河、茨沟、中原、洪山10个中心镇和20个中心社区的规划编制。全力支持城东大桥和新城片区改造、东坝防洪保安等中心城市建设项目。抓住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机遇,强势启动恒口副中心城区,完成恒口副中心城区建设规划,完成河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行政中心、学校及卫生布局规划,启动恒口副中心城区土地储备,开工建设河堤治理、天然气管网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启动五里、茨沟2个中心镇建设。完成40个中心社区的选址。结合灾民集中安置点建设,启动恒口永丰社区、关庙沈家岭社区、恒五工业园区五里中心社区、大同东红社区、梅子铺安乐社区、双龙新华社区、大竹园七堰社区、茨沟老庄中心社区、张滩响水沟社区、晏坝乡晏坝中心社区、江北寇家沟11个新型社区建设,建成11个新型社区服务中心,确保每个社区入住100户以上。认真落实好省市大力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入镇落户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政策体系,打破制约农民进城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农民进城入镇定居2.4万人。
加快实施中渡城中村改造、羊皮沟垃圾填埋场、江北污水处理场、兴安公园改造、高速路沿线民居改造、10千伏西郊输变电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