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汉滨旅游村镇建设工作的思考

作者:吴 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09-23 00:00

 

按照市政府“打造南宫山、联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的总体要求和“一山一湖一城”的战略构想,汉滨区委、区政府确立“整体规划、提升品位、集中发展、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以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集群为依托,集中发展县河镇县河村、流水镇窑头村、瀛湖镇清泉村、茨沟镇老庄村、吉河镇高水村5个旅游示范村。全区上下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突出特色、管理规范”的建设模式,全区农家乐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全区农家乐仍处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经营的过渡期,加之基础设施不配套、接待特色不明显、市场定位不科学、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全区旅游村镇建设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汉滨地处安康中心城市所在地,在全市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承接、中转、分流作用。如何顺应中心城市消费升级,加快旅游村镇建设步伐,使汉滨旅游村在市民中有影响、在全市中有地位、在全省有品牌,就此我谈以下几点:
一、 借鉴成都经验
我们先后多次组织涉旅部门和有关镇办负责人到四川成都“五朵金花”和郫县农科村等地考察,总结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明确发展定位,引导经营产业化。成都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乡村旅游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旅富农的捷径,规划交通便捷、农业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的近郊乡村做为发展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化、产业化。二是实施“三大改造”,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通过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等方式,改造发展环境;变传统农业为高效生态农业、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结合,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游客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实现错位发展,改造产业;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改造农民从业技能水平。三是政府扶持先行,促进投资多元化。政府先期投入资金用于修建道路、整治农居风貌,营造和培育乡村旅游经营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推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公司制,吸引企业、农民参与和社会资金注入。四是注重品牌塑造,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国家级旅游品牌、精编旅游线路包装推介、举办全国性节庆活动,不断提高知名度,广泛吸引人气。
二、抓住六大重点
成都发展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到了:政府主导营造旅游发展环境,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创新促销方式拓展客源市场,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把这些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汉滨区,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以下六大重点工作:
1、规划先行
旅游村镇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不会因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的存在而自然形成。而作为推向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需要科学的资源整合、提升和产品策划包装,彰显出地域性特色,吸引游客逗留、消费,满足其返璞归真的需求。因此,旅游管理部门要规划先行,科学分析全区乡村旅游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配套设施、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要素,与全区旅游发展的大系统、大规划相衔接,进行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和评估;鉴于旅游村镇建设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旅游管理部门要把规划的重点放在具体的旅游村镇,对每一个旅游村镇建设提出导向性开发思路和发展纲要,各旅游村镇再据此编制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和长、中、近期工作计划。
2、产品塑造
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农家乐:“到了农家乐,先把拌汤喝,点上一桌菜,再把麻将搓”。这四句顺口溜形象地暴露出汉滨农家乐存在餐饮结构简单、缺乏体验项目的产品问题。究其根源,因为乡村旅游资源存在类同性,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农耕文化传承类似,面对同样城市消费市场,很容易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塑造方面多下功夫,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乡村旅游资源按照不同的手法打造,依照不同的风格整合,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显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亮点和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打造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农村的山水、住宅、庄稼、水车、水井、荷塘、农具、采摘活动等,以及农民的服饰,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不仅是乡村的“标志”,更可以做为游客参与农村体验的“道具”,都能让游客得到自然、随和、愉快、幸福的精神享受。在这方面,瀛湖镇清泉村以果品采摘带动农家乐发展、县河镇毛坝田园以露天浴场为吸引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就是成功的案例。总而言之,与农村生产、生活有关的一切构成元素均可从不同角度包装成为乡村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消费。
3、旅游要素
旅游村镇建设不仅包括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标识体系、供水(电)系统、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如何让游客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是旅游村镇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行,既要提高到达旅游村镇干线公路的通达性,又要修缮旅游村镇内的步道。步道不宜直、宽,但必须符合景观、文化、生态的要求;游,要精心策划与“农”相关的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特色旅游活动;吃,要尽快整理和开发农村特色菜肴和饮食,让游客吃到在城里吃不到的食品,如新推出的流水镇鱼宴、茨沟镇豆腐宴等;住,要配备现代化的设施和器具,为游客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住所;购,开发城里人喜欢的手工艺品、土特产品,优化包装,就地销售,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娱,要合理挖掘当地特色农事文化内涵,与游客乐于接受的方式相嫁接,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和谐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有效地拉长旅游消费链条,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各涉旅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向旅游村镇建设转移,建设资金多倾斜,技术力量多配备,配套措施紧跟上,引导旅游村镇健全旅游消费六要素。
4、市场促销
与旅游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对薄弱。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切实履行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壮大乡村旅游经济的职责,把全区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着力促进客源增长。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各旅游村镇的个性,帮助其谋划、提炼、设计产品市场形象。二是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郁、特色明显、便民简洁的宣传品。把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纳入全区宣传促销的整体计划。三是利用旅行社网络、旅游网站、电子邮件等旅游信息平台,把汉滨乡村旅游的情况和线路设计进行广泛宣传。四是强化与媒体的协作。采用新闻报道、专题采风、主题推介等方式,广为宣传发展成熟的旅游村镇。五是在周边大、中城市举办的交易会、洽谈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展示汉滨乡村旅游整体形象。六是深挖传统习俗文化。结合当地农耕、农时、农事、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七是与客源地旅游部门密切合作,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形成客源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八是积极创建陕西旅游特色名镇、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提升旅游村镇知名度。
5、人才培训
旅游村镇建设工作是近年来的“新鲜事”,对旅游管理人员来说发展经验不足;对农家乐业主来说,观念陈旧、信息不畅、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基层干部来说,虽然对旅游村镇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因此,旅游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全区旅游村镇建设培训计划,与安康学院、兴安职中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分级、分批、分类做好旅游部门干部、镇办领导、农家乐业主及从业人员“三支队伍”的培训。旅游管理部门干部要认真学习中、省、市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系列指示,摸清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加快旅游村镇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指导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镇办领导一方面要学习旅游管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经济、园林、美学等与旅游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其旅游项目策划、宣传促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驾驭能力;农家乐业主要加强旅游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从业人员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用热情、周到的服务保障旅游接待质量。
6、科学管理
随着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壮大,农村乱搭乱建、私占林地(河道)、垃圾乱倒、无序经营、恶意竞争的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环境恶化。因此,科学管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是要教育群众遵纪守法,恪守社会公德,强化环保意识。二是严格行政执法,由土管、规划、建设、林业、水利等部门严肃查处随意占用林地(河道)、乱搭乱建的行为。三是加大行业规范管理力度。旅游管理部门大力推行农家乐星级评定制度、质量等级评定年检制度、质量等级评定动态管理制度、质量等级评定公示制度。四是发挥农家乐旅游协会作用,按照“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农家乐业主参与,发挥游客服务中心作用,加强农家乐散户之间横向协作,科学调配客源,避免无序竞争,塑造良好的旅游村镇对外形象。
三、走出四个“误区”
目前,全区旅游村镇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各涉旅部门和旅游村创建镇从规划编制、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农家乐发展与提升等方面入手,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在发展思路上还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旅游村建设规划范围以自然行政村为主,局限性较大,不利于连片开发、产业协作、规模发展,应以农家乐集群为支撑,各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二是认为旅游村镇建设就是大力发展农家乐,忽视乡村旅游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农家乐的菜品等原料从城里购买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游客回城无物可购,农家乐失掉“农”味。三是仅仅着眼于农舍改造,忽视乡村景观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四是忽视“放水养鱼”的激励作用,没有出台具体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优惠政策,尚未充分激发出本乡本土的农民和各类投资者投资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作者系瀛湖管理局工会主席、汉滨区双创办旅游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