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河镇“三问三解”润民心 增速发展丰羽翼
——汉滨区县河镇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记事
县河镇辖29个行政村,6634户,27000余人。去年,我镇率先在全区探索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建设,通过一年的实践,总结了一套成熟的工作体系,打牢了群众工作基础。今年,按照市、区总体安排部署,全面启动了机关干部深入村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活动。活动中,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创新“五帮五服务”载体,按照全镇总体发展思路,结合群众所思、所盼,认真安排部署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镇干部作风得到了彻底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群众“忧、怨、困”得到逐步化解,深受群众赞扬和拥护。目前,通过走访,全镇梳理群众生产类需求和问题6146件,已解决3700余件;生活类需求问题2192件,已解决1300余件,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保障措施,六强六抓夯基础。为确保此项活动取得实效,不走过场,我们采取了六强六抓的工作方式,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
强化领导抓落实。镇上成立以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责任组长,其他副职领导和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抓点示范,部门分工负责,干部苦抓实干,镇、村、组、户相连齐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强化宣传抓落实。首先是及时召开镇村两级干部会议,专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各村也及时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组院落会,将会议精神宣传到位,营造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浓厚的工作氛围。其次是结合干部包组联户工作机制,干部下村入户发放连心卡、“三问三解”宣传页,使群众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
强化责任抓落实。实行科级领导包联30户,一般干部包联50户,对全镇29个村,250个村民小组、6634户进行全覆盖走访,认真填写“三问三解”民情登记表、入户走访情况表,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解决急事、要事、大事提供科学依据。全面落实包抓责任制,把群众需求和所反映的问题,逐一落实责任领导、责任部门、包抓责任人,并对各项重点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倒排工期,严格执行周汇报、月评比、季考核和责任倒查倒究机制,形成群众每件事有人管、各项工作有人干、重点工作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强化载体抓落实。选好载体是此项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我们按照全镇总体发展思路,将“三问三解”活动与全镇的重点工作相结合,明确驻村干部“五帮五服务”的“三问三解”工作载体,即:帮产业结构调整、帮社会平安建设、帮精神文明创建、帮计划生育工作、帮解决实际困难,服务与治安联防、服务于医疗卫生、服务于技术培训、服务于帮贫解困、服务于政策咨询。并要求每位干部当好落实政策的“宣传员”,惠农资金兑现的“监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上下沟通的“联络员”,便民服务的“代办员”,实用技术的“培训员”,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员”,急难险重任务是“战斗员”。形成上下联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氛围,有力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强化协调抓落实。镇党委、政府积极为各包联部门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提供平台和抓手,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各部门“三问三解”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协同跑项目,要资金,切实解决实在问题。
强化考核抓落实。研究制定“三问三解”活动督查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同镇村干部的任用和年度考核相挂钩,促使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二、探索方式方法,三项举措促落实。在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强化三项工作措施,扎实推进“三问三解”活动开展,切实让群众受益。
以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加快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包组联户干部与农户面对面的交流,得知农民所需所盼,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的方式,加大对农业产业科技培训力度,今年以来已先后有组织的开展了农家乐业主、林果园管理、带料香菇栽培等培训5场次,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通过培训使群众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产业发展。牛岭村在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中,群众普遍反映橘柑“大实蝇”病害严重问题,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协同区林业局、科技局等单位及时组织了统防统治,并免费发放喷雾器、防治药品等,赢得了广大果农的好评。在得知部分群众苦于发展产业缺资金的现状,积极同相关部门争取扶贫资金600万元,直接办理到村到户。活动中,镇政府规划发展林果园8700亩;帮扶新建500亩大棚蔬菜;培育新建百头养猪场3个,培育养殖大户50户;办理新型种植业保险3000余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问三解”活动,“三问”是前提,“三解”是关键。解决问题必须要有资金保障。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三问三解”为契机,充分发挥群众智慧,问计于民,把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求作为“三问三解”的立足点,用足用活“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求”,想方设法包装项目,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在三问三解中找项目,用项目促进三问三解落实”的工作格局。针对县河村活动室办公设施落后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与区包联单位组织部联系,为县河村解决资金3万元,添置办公设备一套;针对红升村群众要求改善落后生产生活条件等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红升社区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区委、区政府批准,并且即将开工;针对群众要求加快县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镇党委积极争取牛蹄岭革命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目前已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针对双庙、白垭、赵梁等5个村电网老化,农户用电质量不高、用电难等问题,积极协调电业局进行农电网改造,目前5个村的农电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针对田园牧歌社区后续遗留问题,筹措资金100余万元解决48户饮水困难、实施社区道路硬化、绿化工程,让社区群众过上城里人生活。针对枫树、龙泉、凡庙等十五个村群众反映饮水困难,镇上积极争取安全饮水项目11个,现已全面动工修建,计划在8月底前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保障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将“三问三解”活动与包组联户工作机制有机结合,各项工作一包到底,切实做到干部真包实联。切实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把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低保五保救助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让群众真正理解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和关爱。工作中,把群众在医疗卫生、教育子女、民政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利用现有的政策,通过现场能解决答复的现场答复,现场不能答复的将问题带回镇政府,领导协调解决,真正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我镇财梁村王开林由于患有间歇性神经病,经常打孩子,当得知这一事件后,镇政府当即派两个领导将此事解决落实好,未成年孩子由其亲属看护,政府适当解决了一些费用,保证了两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并把王开林本人送到安康精神医院进行治疗,镇一次性解决了其住院及生活费用,目前,王的病情已经好转,连续两个月没有发病,还在继续治疗,确保彻底治愈。
三、构建长效机制,四项制度促常态。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把“三问三解”同群众工作体系建设和“周二集中办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实行“三问三解”周报告制度。每周五,由各部门干部从“接待群众来访情况、代理和办理业务情况、调处纠纷情况、批转案件办理情况、需上级解决的问题及具体情况”等6个方面向镇三问三解办公室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建立三问三解联席会议制度。镇上每逢周一如无特殊情况,专题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主要研究驻村干部反馈“三问三解”受理群众的问题和矛盾,能够解决的当即拿出实施方案,现场给责任部门、单位和个人签发督办单,推进工作落实。
建立“三问三解”服务群众问题销号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办一件消一件;超出镇职权范围的问题向上级机关或部门汇报反映,积极争取解决,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建立考评督查制度。镇党政一把手,每季度,包片领导每个月对驻村干部三问三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办一件,结一件。镇纪委组织相关人员每周对包联村的“三问三解”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每季度进行一次群众满意度测评,并将督查检查情况记入驻村干部工作档案,作为考核、评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制度的落实,我镇三问三解工作成为干部周二在村服务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格局。
通过“三问三解”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县河镇党委、政府不仅有效的嫁接起了群众与干部心与心交流的桥梁,更让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润泽了民心,更增速了基层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步伐,为县河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添加了丰满的羽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