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招工手续,没有个人档案,离开街道企业二、三十年,已完全是“社会人”的马洪义和他一样1500余名生活“没保障”的“临时工”,在年老体弱、烦忧无助之际,安康市汉滨区老城办事处企业管理服务站伸出援助之手,犹如冬季涌动的阵阵暖流,融化了困难职工纠结的“寒心”。 马洪义,一个年逾七十的老人,四十多年前就在当时的公社搬运队拉车,从青年到中年,在街道企业一干就是一、二十年,没文化、没机遇、没门道、没关系,没有能去“国”字号企业工作,最后社办单位散伙了,按规定拿了几百元的退职费,就彻底“完事”。性格倔强的他,头也不回就走了,还是年富力强,还能自食其力,于是,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臂膀,挑起了养家的重担……跌跌撞撞,坎坎坷坷,又是一、二十年,生活中发生许许多多的不幸:孩子们都没有正式工作,打零工收入低微,女儿被一次医疗事故夺去了生命,儿媳患了白血病去世,几十万医疗费负担成了举家债务,孙子还在上学,仍旧居住在水后重建的简陋矮屋……近些年,年龄渐高,多病并发,劳力衰退,家庭窘迫等困难凸显,和他一起拉车或干力气活的伙计们,虽然经历不同,但是面临的问题——“老无所靠”的状况和 “老有所养”的需求矛盾基本相同,这也是一次又一次集体上访的“症结”所在。 尖锐的对峙,就像一个火药桶,碰撞的矛盾,就像一个导火索,稍有不慎,就会引爆。“解决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办党委书记喻楠在信访联席会议上强调,他进一步指出:用足、用活、用好惠民政策,福泽百姓,就是最大的政绩。 离企失业人员的“娘家”——企业管理站,一直密切关注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动态,针对愈演愈烈的上访,一方面从政策上、思想上、法律上、情感上,耐心细致地做好纠纷化解工作;一方面变接访为走访,变应访为查访,变堵访为疏访,变息访为化访,不遗余力地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同时多方沟通,多方呼吁,多方争取,多方运作,全力以赴地做好参保“入格”工作,多措并举,三抓同步,先期融通政策对600余名弱势群体办理了“低保”,中期又对患病职工办理了大病医疗救助,并对特困人员申请报销了部分住院费,还对无居所的人申报住房补贴和廉租房,后期也就是2009年以来,对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未参保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克服资料遗失、毁损等缺憾,同时克服职工“无招工手续、无个人档案、无连续工龄记载”三大障碍,补票搭上了“末班车”。 2010年,在办事处党政领导的亲自操盘下,通过采取调查摸底、查阅原始档案和职工代表恳谈交流等方式,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搜集、补充和完善相关资料,恢复建立职工档案,做好企业和职工“身份”双认定准备工作,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市区劳动部门的认同、肯定和鼎力支持;2011年,给800多名集体企业超龄未参保人员办理了“养老补贴”,至年底,又将其整体转入全省统筹的“养老保险”,让最美夕阳红的老人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蛋糕”;2012年,保障触角向深度和广度挺进,将倒闭企业近700名适龄未参保人员送进了“保险箱”。 在养老并轨,保障转型的过程中,政策对年老职工预留了优惠的“空间”。为维护“补费”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集中人力,加班加点,日夜忙碌,办领导马义平的接待“茶”耗用完了,企管站更是热火朝天,或被误会,或被曲解,或被责难,即便如此,体贴入微的讲解,苦口婆心的劝说,仍未停歇,站长喉咙“吼”哑了,主任眼睛“熬”红了,书记腰杆“累”弯了,会计指头“写”茧了,同事们跑前跑后,胳膊僵了,脖子僵了,腿杆僵了…… 拿到参保“入场卷”,并得到资助的特困人员马洪义、双目几近失明的童彩云、孤身残疾的王春琴,等等,算是“体制内”的企业职工,对“体制外”的边缘人,同样一视同仁。被贴上“上访专业户”的龚世喜,是嫁到金川街的白河人,几年前儿子罹难,为申冤和要求缉拿凶手,不停的上访,公安机关将罪犯抓捕归案,政府垫资支付了执行款,并签订息诉罢访协议书,然而,心中疙瘩始终解不开的她,仍在不停的上访。 办事处主任王宏“三问三解”的联系对象就是她,刨根究底,根源还是生活困难,他和有关部门给其家庭送被子、送粮油、送慰问品,力所能及的实施援助,爱心相随,呵护有嘉,企业管理站长汪成平亲自上门为其解答养老保险的“参保”疑惑,并主动咨询市、区养老经办机构,寻求妥善的解困之策……真情、真心、真爱感动了她,情急之中竟扑地下跪…… 群众问题解决好了,群访事件自然就没有了。经过三年来的艰辛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了1500多名未参保职工的养老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赢得了民心和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