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汉滨区人民政府> 要闻动态> 头条新闻> 正文内容

汉滨区围绕城乡统筹促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

时间:2013-09-16 00:00  作者:叶昌全 刘晓林源自:区委农工部

近年来,汉滨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党中央精神和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陕南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按照区上制定的“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思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线,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为主题,以农民持续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以农村新型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民生工程、社会事业、村级政权等各项建设,通过三轮帮扶,全区共计投入3亿多元,启动建设新农村示范村196个,在全区打造了一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宜居宜业、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新农村示范村,为全区乃至全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社区建设亮点纷呈。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把新农村示范村与新型农村社区、陕南移民搬迁等项目有效对接,是我区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上的成功探索。目前,全区已初步建成了七堰社区、高水社区、寇家沟清水园社区、晏坝社区等10多个大型农村社区, 2000余户农民群众住进了美观大方、宽敞漂亮新房子,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同时将双创工作理念引入到示范村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变了示范村“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村貌、居民环境得到全面改善。通过调查发现,入住社区的群众普遍有三大感受:一是居住在环境优美的社区中,享受着社会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升了他们幸福感;二是远离山地危居,享受着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提升了他们安全感;三是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享受着城市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自豪感。。

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各示范村围绕畜牧产业、设施蔬菜、林果建园、水产养殖四大支柱产业和蚕、茶、烟、果、魔芋等区域性主导产业,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依托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之路,成立了40多个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了阳光兄弟渔业、阳晨牧业、兄弟挂面等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了以忠诚村大棚蔬菜、鲁家村野鸭大雁、八里村万亩核桃、七堰社区千亩茶叶等生态高效农业园区,培育了“汉水韵”茶叶、“阳晨”饲料、“秦东”魔芋等一大批省内外著名农副产品品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同类村年均增高500元以上,2012年大部分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500元以上。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自2006起,在各级帮扶部门的倾心帮扶下,每个示范村平均获得各类项目资金总数达300余万元,年均100万元,主要改善了示范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配套设施,有效解决了村民用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照明难、通讯难等问题,提高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全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帮扶,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在示范村得到有效落实,让农民充分享受了改革发展成果。社会民生事业得到加强,农村九年制教育“两免一补”、“蛋奶工程”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工程设业, 2户区域村上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手机电话实现全覆盖。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深入人心,“优生优育”有效落实。乡村文化进一步繁荣,汉调二黄、小场子、扭秧歌、花鼓戏、威风锣鼓、喜庆唢呐等文艺活动在示范村活跃起来,农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基层政权明显加强。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着力点,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班子,通过建立“四议两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知情权和参与权。创造性开展“升级晋档”、“创先争优”、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支部的堡垒作用,实行了党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党员承诺制,涌现了一批如天柱山村张明俊、七堰社区吴昌平等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村级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