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电商”渐入佳境

作者:王鑫鑫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06 08:56

2017年起,汉滨区坚持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聚力精准施策,积极作为,锐意创新,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走出了一条“电商+X+贫困户”的扶贫新路子。

让品牌塑造电商

汉滨区将电商扶贫作为全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设立正科级事业单位——互联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推动电商扶贫工作。

成立电商工作领导小组,把电商扶贫工作纳入对各镇办和区级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积极争取中省市在电商扶贫体系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的支持,研究制定电商扶贫奖励扶持办法、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撑和考评机制等配套政策,2018年区财政已整合资金500万元,作为电商扶贫专项资金,对带动贫困户效果明显的电商企业和镇村服务站点给予一定奖励。

充分利用“汉滨电商”等媒体,向社会传递电商资讯,营造知电商、做电商的社会氛围。受邀参加央视三套《向幸福出发》节目,强有力推介了汉滨富硒品牌;新华社记者专题采访报道汉滨电商扶贫经验,产生了较强社会影响力,为该区电商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中央网信办、陕西省委网信办和陕西省扶贫办主办的“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小康——陕西在行动”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汉滨区互联网产业园,深入了解报道了汉滨区电商扶贫、电商助残等工作。

让模式托起电商

“服务站点+贫困户”帮带式。该区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个人融合”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大力开展镇村电商运营服务站点建设,同时将便利店、农产品购销等业务在服务站点进行有机叠加,让服务站点发挥更大作用。依托已建成的镇村电商运营服务站点,将电商服务触角下探到镇村、延伸到农户,重点为农户提供工业品代购、农产品代销等服务。落实每个服务站点合伙人协议帮扶10至20户贫困户,通过对接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销售平台,组织开展义卖活动,有效带动贫困户将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电商企业+贫困户”搭载式。利用“三变”改革机制,积极引导85户电商企业深入贫困村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巴山硒谷等43家电商企业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通过订单生产、产品回购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充分发挥“拨改投”资金指挥棒作用,引导电商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协议和入股收益协议,鼓励企业将分散贫困户“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农特产品充分挖掘开发出来,统一策划、统一包装、集中销售,通过销售产品、企业用工、参股分红等形式,形成“电商企业+贫困户”搭载式的电商扶贫模式。

“技能提升+贫困户”造血式。针对辖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员,大力分层分批开展电商战略、创业、技能、电商扶贫等培训,教会他们开办个人网店、进行店铺装修、上传产品图片、进行文案编辑和推广宣传。区电商服务中心通过拍摄产品详情图,建立农副产品数据包,将数据信息资源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使贫困户经营网店更加方便。2020年上半年,该区组织开展了4期精准培训,培训学员588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人次,残疾学员24人次)。

让网红促飞电商

让数据“变现”。该区结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把“大数据+电子商务”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自主研发出汉滨区电商扶贫大数据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线上线下资源,实时抓取并汇总各类电商平台数据资源,提供包括产业布局、农产品供需及市场行情、产品溯源、物流快递信息、站点运营情况、电商人才培训、新闻资讯等相关的专业化数据,推动大数据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实践和应用,从而全面掌握电商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动态、区域发展和消费者动向,为扶贫决策提供精准、有效、可靠的数据支持,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打造本土网红。为打造专业网络主播,提升汉滨区农副产品市场知名度,该区举办电商网络直播“硒哥硒妹”培训班,培养一批本土主播,提升富硒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以此促进销售。通过开展直播带货培训,打造出了一批本土网红,其中张万路(秦巴奶奶 秦巴忆味)、杨滢(大滢妈妈爱做饭)的抖音号粉丝量超过百万。在5月18日举办的安康市特色产品电商直播带货推介活动上,现场签约和线上直播带货销售共计达1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