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桂花分外香 ——记汉滨区瀛湖镇桂花村第一书记廖琳

作者:匡世友 来源: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9-09-09 17:46

       金秋时节,秋意渐浓。笔者驱车前往汉滨区瀛湖镇桂花村,湖光山色间,风景格外迷人,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从安康城区出发,车行两个小时,沿途山路崎岖,曲折蜿蜒。不经意间,一棵高耸挺拔的桂花树映入眼帘,树龄约有数百年,树冠如盖,郁郁葱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廖书记,明天上我家喝两盅!”通村公路上,贫困户万义兵佝偻着背,扛着锅碗瓢盆赶路,“俺今天搬新家了,我回家准备几个菜,明天你一定要来坐一下啊”。村民老万笑得合不拢嘴,显然他对廖书记很感激,更对自己告别破旧的土坯房,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幸福生活充满期待。

  雾岚袅袅的山间,散落片片茶园。车子驶过一道道山岭,就来到了村委会:黄墙红瓦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院落,在习习秋风中,显得十分静谧。室内,干部忙忙碌碌,键盘的敲击声、打印机的“滋滋”声不绝于耳,这里已然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前沿阵地。


“这个书记很较真”
  以前,这个村级活动场所曾经是村里的一个小学,一年四季,楼道供奉着神像,前来烧香的村民,络绎不绝,祈求神灵庇佑。学校本应该是传播文化、成风化人的场所,怎能搞封建迷信?群众意见很大。
  “我们多次将供奉在这里的神龛移出校外,但过不了几天,总是有人又悄悄搬了回来,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原桂花村党支部书记邓玉堂也感到十分无奈。
  后来,学校生源自然减员,学校撤并。这里的校舍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时间一长,就成为周边村民堆放杂物的库房。
  桂花村位于瀛湖镇西南部,与岚皋县接壤,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1户527人。2018年3月,包抓帮扶部门汉滨区人社局选派作风硬、能力强的廖琳到桂花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刚上任时,村“两委”一班人挤在几间狭小的旧村活动室办公。每逢雨季,屋里常常漏雨,晚上睡觉虫子掉在脸上,别说办公就连住人都是问题。
  何不把闲置的校舍改建为村级活动场所?原来,事情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方面是村民们世世代代供奉的神灵,另一方面是周边住户长期私自占用的库房。既要打破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又要牵动一部分人利益,难度可想而知。
  “其他干部害怕得罪人,谁都不想出这个头,我就不信这个邪。”有着一股子倔强劲的廖琳,打算把破迷信、除陋习、树新风作为自己上任后烧的“三把火”。
  反复动员无效后,去年夏天的一个雨夜,廖琳组织村民把供奉的神龛扔进山沟,但仍有个别村民继续提着祭品、端着香火前来祭拜,廖琳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在全村通报批评,纳入新民风黑榜管理。

  “这个书记很较真,菩萨都敢掀。”后来,村里每逢初一、十五再也没有人来烧香拜神。自此,文明新风渐入人心,吹进了村民的心田。不光是与封建迷信较真,在村上凡是伤及群众利益、政策执行、队伍管理、公共行为的事,廖琳都会“锱铢必较”。为此,“四支力量”队员还给他封了一个“较真书记”的头衔。


“村里有了大变样”
  “脱贫攻坚等不起、慢不得,要的就是实打实。”廖琳带头做表率,充分发挥“四支队伍”作用,严明工作纪律,认真落实“一约四会”制度和村干部坐班值守制度,扎实开展道德评议,亲自制定村规民约、环境卫生、饮水管理等规章制度,重拳整治乱点乱象,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干部作风转变了,与群众的交流就多了,感情也就融合了,群众自然就信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周国顺觉得现在当村干部说话群众响应了,干工作底气更足了。

  遏制了歪风邪气,班子迸发出新活力,干事创业的劲头就足了。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村民们主动腾出教室,廖琳还向所在单位积极争取,筹资45万元对破旧的校舍进行改造,解决了基层组织办公无场所、活动无阵地的问题。

  桂花村境内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供电线路长、线径小、电压不稳定,用电难问题十分突出:电灯泡像个“兰瓜花”,电饭煲煮的是“夹生饭”……
  村上原有的配电室破旧不堪,电线如一团乱麻,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去年冬天,配电室着了火,烧的像漆黑的锅底。
  廖琳多次跑到镇政府和电力部门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对配电房进行改建。经过镇村扶贫干部共同努力,2019年7月,投资300余万元的改电任务顺利竣工,村民们从此照上了优质电。
  村里有了“主心骨”,村民们感觉现在的生活亮堂了,日子更有奔头,脱贫的“精气神”更足了。

  两年来,桂花村建成90户的集中安置点一处,完成危房改造24户,新建水窖4口,硬化村组道路3.5公里,改造 “油返沙”公路9.6公里,建成便民桥1座,升级改造村级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各一处,总投资达到1300万元,村里的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来了好书记,村里有了大变样。”群众纷纷拍手称赞。


“扶贫扶到‘根子上’”
  “富”了脑袋,还要富口袋。
  桂花村盛产茶叶,然而守着老祖宗留下的老茶树,桂花村的村民们却从未尝到过种茶的甜头。究其原因,根子在于管护粗放、品质不优、销售渠道不畅。
  怎样才能让这小小的一片叶子变成“黄金叶”?廖琳又开始忙着为村民们的产业发展找出路,积极邀请茶叶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茶叶品质,主动对接市场,千方百计打造茶叶 “金”字招牌。
  “当时,看到村上茶叶知名度不高,茶厂资金流转困难,茶农采摘鲜叶积极性受挫。我就暗地想,一定要想尽千方百计,帮助村上去销售茶叶。” 今年开春,廖琳当起了“茶贩子”。
  他常常凌晨一两点开着私家车,拉着当晚刚刚加工好的新茶第二天一早赶到集市去卖,还发动自己的亲戚、同学、朋友购买。仅春茶一季,廖琳就卖出四五百斤干茶,解了茶厂燃眉之急。

  抓住了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才能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目前,桂花村新发展茶园400亩,建成优质茶园4000亩,建成茶叶加工厂6家,茶农人均增收达1500元。桂花村一跃成为汉滨区名副其实的茶叶种植专业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桂花村的茶叶产业成为了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龙头,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增收问题,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扶贫扶到了‘根子上’。”汉滨区人社局局长李佰智说。
  近段时间,正是桂花村集中安置点入住的时间。村民们虽然不举办“乔迁宴”,但都准备了几个农家小菜,纷纷找到村委会来,非得要把扶贫干部请到新家坐一坐,喝上几杯包谷酒。

  “廖书记,今年村上脱贫了,你可是不能走,我们可都盼你留下来在村上继续帮我们啊。” 在贫困户万义兵的新家,他情不自禁的说出了心里话。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夜空下,一阵秋风从河谷吹来,廖琳闻着桂花的芳香,嘴角流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