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索引号: hbqzfqzfb/2019-0001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日期: 2019-02-22 14:46 发布文号: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汉滨区2018年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2018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 “舞龙头、走前列、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特色产业增长极的打造,全区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54.3亿元,增长3.6%,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32.7亿元,增长3.7%

一、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9.97万亩,下降0.5%;粮食总产18.7万吨,增长3.4%2018年全区继续按照“稳面积、攻单产、优结构、促丰收”的思路,调整粮经作物结构,克服不利气候条件,加强田间管理,有力的保障了全年粮食生产总体稳定。

2.油料生产保持稳定。油料播种面积31.4万亩,比上年的30.7万亩增加0.7万亩,增长2.4%。油料总产量4.9万吨,增长0.6%。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25.6万亩,增长2.1%;油菜籽产量3.7万吨,下降0.6%

近几年以来油菜籽市场价格持续低迷,种植成本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植油菜热情下降,加之今年气候因素,影响油菜籽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3.经济作物整体向好

1)今年以来汉滨区加大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作物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特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是我区支柱产业之一,全年实现蔬菜面积产量同步增长,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特别是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以当年脱贫村为重点,以贫困户为主体,大力发展以辣椒为主的高山露地蔬菜,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同步增长的态势。

在年初,我区抢抓省上支持陕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汉滨资源优势,创新建设茨沟红岩食用菌脱贫园区,并启动建设茨沟“香菇小镇”。目前仅茨沟镇已建棚318座,建成技术培训、原料供应、冷藏、烘干、加工、销售等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

全区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8.57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增长7.8%,总产量为46.08万吨,比上年增加3.19万吨,增长7.4%,其中食用菌产量870吨,同比增长119.7%

2)水果市场全面利好,特色水果势头良好。近年来,全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特色水果作为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柑橘、西瓜、枇杷等特色水果产业,打造出“九里湾桔子”、“瀛湖柚子”、“瀛湖枇杷”“大同口口脆西瓜”等一批地域品牌特色水果,其中“瀛湖枇杷”目录外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报已通过了认定,实现水果产业“吸睛”又“吸金”,全年实现园林水果面积9.3万亩,产量5.3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3%5.4%

3)茶叶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在近几年茶叶增产的基础上,2018年全区茶叶生产保持较快增产速度,产量5563吨,比上年增加391吨,增长25.4%。茶园面积16.7万亩,增长17.8%。通过近几年的标准高效茶园建设,全区茶园的园相、树势大大提升,既增加了茶叶亩产量又提升了茶叶品质。主打汉滨富硒茶品牌,推出了“汉江绿毫”、“汉水韵”、“马泥春”等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茶叶品牌,其中汉水韵茶叶“绿色食品”认证已通过现场审查。全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茶农的收入和茶企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4.畜牧生产喜忧参半,困境与机遇并存

全年生猪出栏43.8万头,增长1.5%。牛出栏1.37万头,下降0.15%。羊出栏11.28万只,下降2.2%。家禽出栏174.97万只,增长5.67%。肉类总产量4.16万吨,增长1.65%。年末生猪存栏30.27万头,下降1.5%。年末牛存栏4.76万头,下降1.1%。年末山羊存栏10.94万只,下降0.6%,年末家禽存栏185.11万只,下降0.2%。总体看来,全区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态势。

1)生猪存出栏数较高,价格保持平稳。2018年,生猪出栏43.8万头,增长1.5%,受非洲猪瘟影响,冬季腊肠、腊肉制作推升肉类需求增长,直接拉升了猪肉价格,养殖企业趁势出栏,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出栏增长。但短期内猪价大涨缺乏利好支撑,预计2019年上半年生猪市场的行情走势不太乐观。

2)牛羊呈高位运行状态。受惠于近几年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牛羊产业发展迅速。受冬季饮食习惯和非洲猪瘟的双重影响,牛羊肉价格增长进一步增大养殖户的养殖意愿。

5.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

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培育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的园区32个,其中忠诚等产值亿元以上园区6个,重点培育京康、双龙等航母型农业园区6个,阳晨一二三产融合园区1个,林原牧业、周林茶叶、瀛湖茶叶、大同核桃4个生态富硒循环农业示范园,培育市级园区15个,认定区级园区20个,园区总数达到156个(不含恒口示范区)。其中省级8个,市级60个。

2)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推进。新培育五福鲜等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2个、市级39个);当年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74家,培育市级示范社25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17个、市级52个),通过规范提升,全区运行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48个。2018年认定家庭农场20个,其中市级家庭农场11个,目前已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67个(其中省级14个、市级48个、区级105个)。当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14人。

二、当前农业发展面临挑战

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加之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汉滨农业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还面临一些困难。

(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户增收空间收窄

近年来,农资、农业机械费、原材料价格和人工工资等居高不下,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上升空间不大,压缩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尤其是环保督查和畜禽养殖风险系数加大,对畜禽污染整治以及水产养殖网箱限养力度,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农户增收空间进一步收窄。

(二)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难度加大

随着我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年龄、性别、素质等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用工季节性短缺问题,特别是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家庭农场发展缺少有效政策支持;部分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亟待规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任务艰巨。

(三)农业结构性调整难度较大,补农业短板任务艰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结构和有效的产品供应结构。虽然我区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传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调整农业结构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增加农民收入困难依然较大。

三、面对挑战的建议

近年来,汉滨农业农村工作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做好汉滨“三农”工作,对于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功能互补的作用巨大。

(一)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强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力量对平原、岗地、丘陵等土地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加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重点支持和创建现代化工厂育苗体系,加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改造。积极推广普及适用性、多功能、智能化、精准化的设施农业装备。

(二)大力实施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要确保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平台,将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推动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要提倡新兴的生产托管经营模式。规模化种养殖优势在于效率高, 人工成本低,机械使用率高,管理方式先进。规模化种养殖业主或服务组织向普通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代为完成农业生产中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并获得相应收益,促使散种养殖业向农业产业化经营过渡。要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部门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或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

(三)持续推进农业三产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互联网+”“旅游+”、“文化+”“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