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索引号: hbqzfqzfb/2019-0001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日期: 2019-01-23 12:22 发布文号:
公开目录: 工作报告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关于汉滨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9116日在汉滨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汉滨区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区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区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所确定的任务为目标,聚焦“追赶超越、引领发展”定位,紧紧围绕“12345”工作重点,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影响和财政困难,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1.6亿元,完成计划102%,同比增长9%,欠计划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26.1148157.5亿元,增长 4.5%13.2%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59 亿元,增长15%,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9亿元,增长12.7%;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亿元,同口径增长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910元、10190元,分别增长8.2%9.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2.8%2.99‰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省定指标范围内,汉江出境水质继续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以提高脱贫质量和减贫效果为重点,统筹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帮扶,全年11个村1130842851人实现脱贫退出。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实施村组道路340759公里、“油返砂”治理643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94处、标准化卫生室187个、文化活动场所171个;完成39个村农网改造及24个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两房”建设持续加力。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6267套,完成生态搬迁安置2078户、城区周边五大社区安置房分房1774套,实施旧宅腾退复垦9000亩,危房改造3519户,其中当年脱贫1169户已全部竣工入住,危房改造创新做法受到中省住建部门肯定将在全国推广。产业扶贫实现全覆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09个,畜牧、茶叶、核桃、魔芋、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持续引导带动2.06万户5.72万贫困人口增收。帮扶措施全面落实。全年归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9.2亿元,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五大工程”,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6657513.75万元,开展技能培训9161人次,聘请生态护林员、护河员、开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3729个,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8.8万人,参保率达99.98%。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精准保学控辍行动有效落实,“345”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得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肯定;经营主体带动、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的“四式八法”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被省财政厅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争取苏陕扶贫协作资金973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6个,落地建设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15,吸纳就业2710人,安置贫困劳动力761人,举办苏陕劳务协作招聘洽谈会8场次,促成1万余群众就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开展道德评议活动1537场次,评选表彰自强标兵、致富带头人、道德模范等各类典型2600余人,建立“扶贫超市”231个,低保、五保、重度残疾人等补贴政策全面落实,贫困群众获得感和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二)投资带动作用凸显。以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为重点,突出增强项目带动作用。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亿元,增长15%。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45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56亿元,合家欢速冻食品、泸康富硒苦荞酒等34个项目建成或投产,汉江综合整治、安康汉江大剧院等98个项目加快建设;泸康酒文化博物馆等10个重大前期项目开工,安康机场、安岚高速、北环线等中、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制定出台了《汉滨区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若干政策措施》,以“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为契机,借助“丝博会”“龙舟节”等平台,新引进招商项目58个,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7.9亿元。

(三)产业支撑持续增强。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二产年提高1.6个百分点。特色现代农业高效推进。预计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44.3 亿元、农业增加值 26.1 亿元,分别增长 5%4.5%。全区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含恒口),新增园区19个,实现产值18.5亿元。畜牧、蔬菜、粮油、核桃、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全区粮油产量分别达到18.67万吨和5.2万吨;全年生猪养殖74.89万头,肉类总产4.16万吨,蔬菜产量 46.06 万吨。建成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果园 130 万亩,发展林下种植5200户,预计全年林业总产值达到37.28亿元。全年审批通过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47个,“瀛湖枇杷”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新培育市级园区14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验收,成功举办“硒引神州辣响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被确定为创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循环工业加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 351.2 亿元、增加值97.5 亿元,分别增长 21%16%。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29.3%,较上年提高 2.8 个百分点。全区新增规模工业企业 10家,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五里工业集中区建设扎实推进。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和省级纺织服装出口基地,新建园区标准化厂房6.5万㎡,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53户,实现产值180亿元,带动就业20131人。服务业平稳增长。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7.5亿元,增长6.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5%。建成安康旅游商业广场、供销电商仓储物流中心等商贸物流项目,新培育规上商贸、服务业企业1 户。金州路、兴安路核心商业街区、汉城国际等商业综合体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健康养老、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迅速。电商产业发展迅猛。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电商互联网产业园1个、电商运营服务中心2个、镇村服务站(点)79个,发展物流快递企业44家。全年完成电商交易5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2亿元。旅游业取得新进展。先后举办“五里桃花节”“金秋好时节•汉滨赏红叶”等系列旅游推介活动,茨沟水街开园运营,茨沟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镇,秦巴水街、空港茶叶观光园、融诚特色农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共接待游客 689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0.3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3%11.03%

 

(四)城乡融合加快拓展。以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重点,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城东新区、重点集镇、新型社区基础建设,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6.5%,较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巴山路、南环干道、瀛湖片区综合改造等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西坝、金川、高井等12个棚改项目征收安置有序推进,征收土地8250亩。两违管控常态化推进,累计拆除违建3.33万平方米;新一轮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城东新区开发有序推进。完成新区总体规划、征收储备土地3000亩,谋划包装项目79个,总投资680亿元,石梯华山社区、张滩王湾社区、滨湖路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中铁集团等160余家国内大中型企业前来考察、洽谈。绿地集团、太平洋建设等9家企业与城东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石梯特色小镇项目即将落地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提档升级。建成新社区工厂 43 家,吸纳就业 4359 人,打造“以业促搬”示范社区 7个,建成红升等“五新”社区示范点4个。“五镇十村”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完成“五镇十村”规划编制,五里镇、流水镇2个副中心镇,大河、吉河等7个区级重点镇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谭坝前河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茨沟瓦铺村、西沟村入选2018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双龙镇龙泉村被列为市级第一批培育的特色小镇。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大紫路、谭坝双河桥、双龙龙泉湾桥建成通车,洪石路、五富路、付黄路、晏洞路、县财路、平旬路汉滨段、紫荆沙坝桥、中原北大桥、坝河集镇桥、洪山周湾桥等路桥工程加快建设。西坝防洪工程、农村水保工程、黄石滩总干渠滑坡治理、大竹园镇、中原镇垃圾无害化处理低温热解试点项目顺利建成,紫荆镇、大河镇、五里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度加快,累计完成改厕26650座,城乡功能、环境、面貌显著提升,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逐步夯实。

(五)生态面貌持续改善。以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汉江水体保护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扎实有效。铁腕治霾扬尘管控措施得力,全区22家页岩砖厂污染治理、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设施联网运行;建筑扬尘管控和渣土运输车专项整治扎实开展,拆改燃煤锅炉11台,完成41家加油站油气回收三次改造、704户餐饮单位油烟污染专项治理,有效制止秸秆(垃圾)焚烧800余起;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25天,稳居全省前列。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汉江水质保护深入开展。河湖长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河湖管护力度不断加强。取缔非法采砂点 44 个,关闭水源地保护区内养殖场 91家、关停企业12家,拆除取缔瀛湖库区汉滨段网箱3.15万口。五里污水处理厂、江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工程建成投用,红土岭水源地渠道加盖封闭工程、瀛湖湖泊治理等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退耕还林8.8万亩、绿化造林14万亩,马坡岭、中心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合格率100%,汉江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II类标准。秦岭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扎实开展。制定出台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和《汉滨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完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甄别、专项整治、整改查处等工作,落实中省市区环保督查组信访案件专项任务1218个问题;开展违法建筑、林业违规用地、水源地保护、矿山滥挖乱采、河道非法采砂等重点环保区域开展联合执法整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六)改革创新活力增强。以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为目标,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年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93项、中介服务25项,公布失信被执行人431人,其中失信企业53户,对外公布了“最多跑一次”和“零跑路”562项,行政审批时限压缩80%以上,企业减税降费取得新进展,共为企业减免各项税收3.095亿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止妨碍市场公平竞争限制性文件11件,清理规范转供体54家,终端用户2665户,降低(退还)费用58万元。当年新增市场主体11259户,同比增长50%以上。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国税地税正式合并,税收秩序逐步理顺,政府性融资平台、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健全,城投发债工作稳步推进,城东新区融资平台公司组建完成,“政府增信”贷款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亮点突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281个村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三变”改革深入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始试点。农村供水“量化赋权”改革正式实施。启动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教育、卫生医疗、司法等各项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取得实效。申请发明专利73件,建立产学研科技服务机构5个,研发新产品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研能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0.32%

(七)民生福祉全面改善。以努力让城乡人民生活更美好为目的,民生保障继续加强,全年民生支出5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1.7%。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筹集教育发展资金4.2亿元,建成江北高中等51所学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得到推广,江北高中东校区正式组建。教育资源整合有力推进,城区新增学位3000个,农村增加寄宿制床位2297个,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合格县区完成创建。高考再创佳绩,全区各类考生达本科线4807人,较上年净增1172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格局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区域内政策性报销比例达到82.78%。人口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人口出生率为7.25‰,自然增长率为2.99‰;卫生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区一院门诊综合楼正式投用,区三院住院综合楼进入内部装修,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开工建设。新建改扩建紫荆、双龙等基层卫生院8所。全面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新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1个,实现镇村文化器材配送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率达到100%。组织开展春节民间文艺展演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百姓大舞台”(龙舟季)等大型文艺展演活动100余场次,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350场,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社会保障扎实有效。全年新增就业工作岗位5.3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10299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4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全区新农合参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9%以上。发放城乡低保金6073万元,覆盖4.22万人,完成城乡医疗大病救助1.7万余人次。建成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生态健康养老示范点和3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5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2个城市标准化示范社区,利用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启动了 20 所“一院两制”敬老院建设;完成公租房分配入住 2364套,棚改安置450户。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民生政法“520”、基层治理“583”工程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效明显,共破获各类涉黑涉恶案件79起、依法逮捕142人,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4.12%;区级文明单位创建实现全覆盖,申创省、市级文明单位 75 个、文明社区 30 个。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有效防控“非洲猪瘟”,食品药品、道路运输、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工地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信访、移民、统计、审计、档案、老龄、慈善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2018年全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形势更加严峻,脱贫摘帽任务更加艰巨;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仍将延续,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比较弱,高质量发展缺乏活力,引领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全区发展面临空间、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制约更加凸显;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依然偏低;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深入研究对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我区实现整区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根据中、省、市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十六届八次全会要求,综合分析各方面有利增长因素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2019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确定为:生产总值增长9%,达到3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高新区)增长15%,达到303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4%,达到24亿元和4.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16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5%,达到33540元、11160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3.7%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省定指标范围内,汉江出境水质继续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

 

(一)凝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全力决战脱贫摘帽。坚持精准方略,聚力攻坚克难,确保当年200个村出列,2.76万户7.43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整区脱贫摘帽目标。全面完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年新修及改造道路580公里,治理“油返砂”700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12处,建设标准化卫生室96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5894户、旧宅地腾退1.2万亩,危房改造74户。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标准化卫生室、道路等建设任务。巩固提升产业扶贫实效。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扶贫产业,深化资产收益扶贫“四式八法”新机制,实现特色富民产业贫困村全覆盖。完善产业引导资金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个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加快壮大畜牧、茶叶、魔芋、核桃等优势产业,发展露地辣椒、黄花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大力推动“园区+新社区工厂+家庭作坊”的工业助力脱贫模式,工业集中区新吸纳务工2000人,不断强化产业扶贫支撑作用。强化精准帮扶工作力度。夯实区镇村三级帮扶责任,继续壮大“3+X”行业帮扶队伍,持续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帮扶行动,不断深化苏陕交流扶贫协作,加快亚邦制药中药材加工、教体装备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建设,广泛动员更多社会团体、市场主体和个人参与扶贫。大力推动金融、旅游、电商、光伏、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兜底保障等扶贫帮扶体系,落实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等政策措施,持续加大扶贫扶志扶智力度,扎实推进新民风建设和扶贫驿站建设,健全勤劳致富激励机制,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二)强力实施项目带动,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培育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3亿元,增长15%。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区级重点建设项目127个,总投资45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35亿元,前期项目116个,总投资1240亿元。确保元胜堂红木家具、宏康康复医疗中心等20个以上项目当年竣工投产投用,加快龙王泉富硒水、羊皮沟老垃圾场存量垃圾治理等55个续建、改扩建项目建设,力促茯茶加工、区档案馆等72个新建项目上半年全部开工建设,力争瀛湖库迁路、区中医医院等重大前期项目开工建设10个以上,切实抓好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和PPP项目实施。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依托工业集中区、城东新区、农业园区,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谋划一批管当前、利长远的大项目,力争全年对上争取项目增长20%以上。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完成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和行动方案制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以创建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重点,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6亿元,增加值27亿元,分别增长5%4.5%。加快推动畜牧、蔬菜、魔芋、核桃、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核桃、茶叶等茶果业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高山露地蔬菜、食用菌、木本油料等区域特色小众产业,提升烤烟、蚕桑、中药材、黄姜等传统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提升农业园区发展水平。围绕全区185个现代农业园区(含恒口29个)实现产值19亿元的目标,稳步提升双龙、弘禾等12个航母型园区、悠源、瀛天等80个省市级园区,新建龙王寨生态休闲、硒万山杨梅等园区 20 个,新培育昌盛等市级以上园区 10 个以上。加快白马石魔芋小镇、茨沟香菇小镇建设,悠源、大运2个园区产值过5千万元。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油播种面积稳定69.5万亩和30.5万亩、魔芋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亩,实现肉类总产量4.2万吨,新建核桃园和茶园4万亩,全年经济林产量达14万吨,林业总产值达到41亿元,发展大水面、高山冷水鱼养殖,实现生态渔业养殖1.1万亩、水产品产量3300吨。着力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体系建设,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15个,职业农民300人。积极推进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进一步扩大汉滨农产品优势品牌影响力,新培育无公害产品10个以上、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逐步健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全面建设“四好农村路”。建成五富路、洪石路、付黄路、晏洞路、县财路、平旬路汉滨段、叶苍路桥亭至河口段、沈坝镇沈张公路、吉河镇福矿公路、大竹园七堰至粮茶路和洪山周湾桥、紫荆沙坝桥、中原北大桥、坝河集镇桥“十路四桥”工程,开工建设紫叶路、古关路和流水河大桥;争取东三路、张坝路、谭松路落地,新开通通村客车100个村,实现“村村通客车”80%以上。加快汉江综合整治、农村安全饮水、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建成黄石滩总干渠隧洞工程、五里余家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12处,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达到90%以上。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龙泉特色小镇、七堰茶旅新镇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强对特色老宅、传统民居、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以茨沟西沟、洪山乾隆村危房改造为样板,打造一批具有“安康院子”特色的陕南民居。启动七堰社区、县河社区、余湾社区、大河社区、流水中心社区、张营村、龙泉村、双涧村、茨口村9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全年创建区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以上。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典型做法,继续加大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施,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

 

(四)加快循环工业发展壮大,增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坚持总量扩张,质量提升、链条延伸,全年完成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415亿元,增加值118亿元,分别增长20%15%。培育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户以上,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7%。提升五里工业集中区发展动力。围绕新安康门户区秦巴特色产业区目标定位,逐步扩大集中区规模,新建标准化厂房5万㎡,建成长兴路、南环路、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综合楼,启动生物医药园、新型建材园建设,力争入园企业达到165户,新增过千万入园企业12户;新培育规上工业5户,实现综合收入20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2.2万人。促进支柱工业集群化发展。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服装加工等支柱产业,建成盛华富硒食品、恒通建材等项目,加快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工业化住宅PC构件项目建设进度,力争率先实现富硒食品、新型材料两个百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富硒粮油、核桃、茶叶、魔芋、果蔬、保健食品等富硒食品产业,积极培育包装饮用水产业,加快龙王泉富硒水、富硒苦荞酒、芋硒王魔芋饮品等项目建设,打造富硒饮品品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引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创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推动工业创新和跨界融合,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快形成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建成盛华富硒辣椒酱、恒通新型建材等工业项目10个以上,加快陕茶一号产业园区、田娘有机肥加工等16个项目主体建设,新开工建设防火门窗及卷帘生产线、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等项目4个以上,确保全年工业投资达到35亿元以上。

 

(五)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坚持发挥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推动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促进新兴服务业持续壮大。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增长13%,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业引入现代管理手段,进一步扩大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范围,新建一批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建成江华城、龙湾水境(二期)项目,加快江南东片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恒大御景半岛等项目建设进度,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商业街区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推动城区特色饮食商业街区和一江两岸夜间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文化创意、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型物流业态,强化重大商贸物流平台和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重点发展商贸、农产品、电商快递等物流产业,依托京东、天猫等国内知名电商销售平台,建成镇村电商服务站点105个,实现镇办电商平台、物流快递服务全覆盖。推动安康大数据产业园智慧汉滨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力争全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亿元、网络零售额2.5亿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双龙国际旅游度假区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抓好汉江谷生态休闲旅游区、光脚谷景区等9个旅游项目建设;倾力打造和提升老城民族风情旅游街区,推动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壮大;主动融入全市生态旅游圈,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营地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积极策划举办各类旅游节会活动和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高汉滨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全年力争接待游客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亿元,实现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5%以上。

(六)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城东新区、城镇社区建设,确保城镇化率达到57.8%。合力共建秦巴明珠。主动融入全市新安康门户区发展新格局。持续做好安康机场、西康高铁、旬阳电站、安岚高速、月河快速干道等中省市重点项目征收安置和环境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西坝、东坝、瀛湖路等14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和房屋征收工作,建成柑树、瀛湖路、西坝安置社区建设,启动幸福家园、长春等安置社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新一轮城市创建工作,实施环境提升、卫生清洁、绿化造林、文明建设、综合治理“五大工程”,加快城市农贸市场、停车场、背街小巷、城市道路“五项改造”,使城市“四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确保“五城联创”取得新成效。建设高品质城东新区。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建成张滩集镇安置社区、黄洋河张滩段垫地工程,开工建设张石大道、秦巴大道、明珠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教育产业园区、康养产业园区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杨梅酒庄、引水入城工程、大庙山森林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多措并举开展宣传推介、引资引智,强力支撑城东新区加快发展。推进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建设。以“五镇十村”规划为引领,继续做好五里、流水2个区域副中心镇,大河、茨沟等7个区级重点镇,龙泉、县河等1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江北办刘家沟、建民长岭等中心城市“五大安置社区”建设进度,推进双龙新华、关庙邹家碥等安置社区建设,以“五

新”社区创建为抓手,积极发展 “社区经济”新建社区工厂20家,不断探索完善移民搬迁社区管理办法,提升社区硬件配套和物业服务管理水平,让搬迁群众的各项生产生活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融入度和归属感。

(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系统推进山、水、田、林、湖综合治理。持续做好大气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新一轮“治污降霾保蓝天”行动,进一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污染物排放削减力度,继续加强城区烟花爆竹禁放管理,持续加大秸秆露天焚烧、黄标车等整治力度,抓好高污染燃煤锅炉、建筑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加快煤改气、油改气步伐,深入实施低碳城市试点创建工作,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实施,探索开展林业碳汇资源交易试点工作,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全年万元GDP能耗控制在3.4%,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8%。确保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要求标准。深入实施汉江水质保护工程。深化“河湖长责任制”,继续加强“三长+一员”工作机制,强化对重点水域的水环境监测,严控汉江沿线、城乡重要水源地企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推进网箱养殖清理整治规范后续工作,完成汉江汉滨段支流流域和蒿坪河流域大堰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瀛湖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任务,加快实施沿江重点镇办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马坡岭、许家台、红土岭三个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汉江出境水质继续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落实好秦岭生态保护勘界定标和网格化建设完善工作,严肃查处涉秦岭范围内非法开采、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继续保持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快实施汉江绿化和“三沿三边”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修复工程,争取退耕还林6万亩,绿化造林1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8%

 

(八)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提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发展水平,开展省级“双高双普”县区创建,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优化布局,持续缓解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难题,不断提高农村办学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占比提高到53.8%;建成江北高中、民主九年制、江北中心幼儿园等15个校建项目,开工建设高井中学、大河小学、关庙劳动幼儿园等9所校建工程,整合大河、张滩片区初中教育资源,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全国健康促进区创建,着力加强医联体建设,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成区第三医院住院综合楼,完成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和叶坪、五里等10所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建成早阳等20个“一院两制”敬老院和老城民族福利院项目,新建5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及2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重点打造2个以上社会化养老机构试点。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加快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6个;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100场次;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率100%。全年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保持在98%99%以上;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落实新一轮就业补贴和创业扶持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创业问题。全年免费技能培训5500人,新增城镇就业5000 人,农村劳动力转移 16 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5000 万元,带动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落实好住房保障政策,加大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完成续建公租房 320 套,公租房分配入住 2364 套,棚改安置 450户。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深化民生政法“520”、社会治理“583”工程,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市场监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网络舆情等工作,严密防控“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力推动“信用汉滨”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九)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各项综合改革落地实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抓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和《汉滨区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工作,继续加大“放管服”力度,积极落实新一轮减税降费措施和减证便民行动,推行 “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不断提升政府服务便利化水平;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努力培植新财源,加强支出管理,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底线,着力缓解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突出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成城投发债工作,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加快推进市带县发债工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撬动作用。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制定实施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计划,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可持续发展动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五里工业集中区、城东新区、农业园区为平台,打造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和科技示范品牌,统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争取在优势产业、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政府机关、各类市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口协作,积极搭建各类“双创”平台,支持多种形式创新创业活动,让汉滨真正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着力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大开放开发力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关中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围绕出口外贸型企业发展,加快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额4000万元以上。深入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苏陕、津陕、川陕合作交流,主动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建立关系,让更多的汉滨特色走出去、更多项目资金引进来,力争全年实现招商引资省际到位资金80亿元。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务实奋进、主动作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汉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