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文件

索引号: HB-hbqzfqzfb-qzfwj--2016-0277 公开责任部门: 区政府办
公开日期: 2016-03-16 12:05 发布文号: 汉政发[2016]6号
公开目录: 区政府文件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汉政发[2016]6号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汉滨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

                            2016年3月3日

 

 

 

 

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2月17日区第十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016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      把握发展大势 在新起点上谋划引领发展 1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第二节      面临机遇 6

第三节      总体要求 7

第四节      发展目标 8

第二章      推进精准脱贫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2

第五节      加快移民搬迁脱贫 12

第六节      大力发展产业脱贫 12

第七节      引导劳务创业脱贫 13

第八节      持续推进教育脱贫 13

第九节      开展医疗救助脱贫 13

第十节      加强生态保护脱贫 14

第十一节    强化政策兜底脱贫 14

第十二节    切实强化保障措施 14

第三章      厚植发展优势 持续壮大循环工业 16

第十三节    聚力打造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6

第十四节    着力打造循环工业新引擎 16

第十五节    加快支柱工业集群化发展 17

第四章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0

第十六节    合力打造秦巴明珠 20

第十七节    建成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 22

第十八节    推进重点镇和社区建设 24

第十九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25

第二十节    加速推进人的城镇化 26

第五章      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 26

第二十一节   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综合效益 26

第二十二节   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27

第二十三节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28

第二十四节   切实提高农业服务保障水平 28

第六章      坚持融合创新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29

第二十五节   建设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29

第二十六节   建成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31

第二十七节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32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建设美丽汉滨 34

第二十八节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34

第二十九节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34

第三十节     护水增绿保蓝天 35

第八章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37

第三十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7

第三十二节   推进健康汉滨建设 38

第三十三节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 40

第三十四节   构建公共文化体系 41

第三十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2

第三十六节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43

第三十七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43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43

第三十八节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44

第三十九节   完善水利综合支撑体系 45

第四十节     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48

第四十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48

第十章       强化制度保障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49

第四十二节   推进法治汉滨建设 49

第四十三节   持续深化群众工作  50

第四十四节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50

第四十五节   深化平安汉滨建设 51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创新 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51

第四十六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51

第四十七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52

第四十八节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 53

第十二章     落实保障措施 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54

第四十九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4

第五十节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54

第五十一节   强化规划项目支撑 54

第五十二节   着力推进规划落实 55


 

 

   “十三五”(2016-2020年)是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是追赶超越、引领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发展战略部署,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推动汉滨引领发展,特编制《汉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把握发展大势 在新起点上谋划引领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围绕循环发展、富民强区的发展战略,按照“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带动、基础配套、生态治理、民生保障,扎实工作,埋头苦干,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及省市的先进典型。汉滨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跨越2015年,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02番、1.48番、1.32番、1.03番、1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19.02亿元,比十一五累计数净增了528.02亿元,翻了两番。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产占比较“十一五”末提高10.4个百分点。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个翻番”和经济实力、城镇建设、基础条件、人民生活、社会建设“五个跨越”。2014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争先进位奖。

    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五里工业集中区基本建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在全省考核中排列第7名、全市排列第1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8户,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30户。工业增加值达到62.73亿元;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及再生资源利用、生物医药、加工制造等支柱工业集群发展步伐加快,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3.1%。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个,其中省级园区10个,市级园区30个,园区总数和省市级园区数量均排名省、市第一;畜牧、水产、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汉滨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油茶示范县(区),陕茶1号成为国家植物新品种,建成经济林果园面积122万亩,面积全省第一。阳晨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阳晨模式、忠诚模式在全市推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1家。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转型,物流、电商、养老、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加快发展,限上商贸服务企业206户,个体服务业经营户3.05万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42%。双龙国际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新增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4个,“十二五”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较“十一五”增长2.7倍和3.6倍。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11020”四级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3.6%提高到2015年52.5%。12.5万农民进城入镇居住。中心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功。恒口被列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新型城镇化试点镇,“一心、双脉、六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加速推进。五里、流水、瀛湖等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建设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点)161个,安置房3.13万套,12万人搬入新居,彻底摆脱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七堰、晏坝等一批社区成为省市亮点。

基础设施稳步改善。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0亿元,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境内新增高速公路210公里,安平高速、十天高速、西康铁路复线等一批中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建成运营,安康富强机场、安旬二级路开工建设,月河快速干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6条108公里、通村水泥路67条300.17公里、桥梁16座,移民安置社区连接线83条155.7公里,恒大路、库迁路、张坝路、香双路等一批干线公路建成;开通了农村客运专线,城市公交延伸到城市周边镇办。新建安全饮水工程386处,38.65万人喝上安全放心水。新修基本农田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69万亩,新修加固堤防43公里,中小河流治理33公里,完成3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乡高低压电网改造4099杆公里,农网改造358个村,供电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讯网络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气化安康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建设步伐加快,汉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深入推进,建成垃圾填埋设施36处、农村垃圾屋1526处,污水处理设施43处,实施瀛湖湖泊治理项目六大类61个,完成环境综合整治60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8.53平方公里,造林绿化42.6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4%,汉江水质保持Ⅱ类标准。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累计完成民生投入147.2亿元,较“十一五”增长6.15倍。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新建、改扩建学校367所,中心城区新增学位1万个,公办学前教育实现镇办全覆盖,全区改扩建校舍和运动场地72.7万平方米,全面消除D级危房,农村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育普惠性和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改扩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182个,每千人拥有病床数2.3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8人,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改善;“先住院、后结算”制度全面推行,新农合、医保参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8.7%和96%,茨沟责任医师团队模式在全省推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公共文化繁荣发展,实施“户户通”工程10.8万户,建成镇办综合文化服务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等621个,镇办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我区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和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17万套,6.8万人实现安居梦。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发放小额贷款6723笔5.478亿元,带动就业5.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7%。新建改建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机构70个,五保供养、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优抚补助、高龄补贴等惠民政策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党委定期研判、群众事项代办、三级问题库、驻村常态化等制度深入实施。民主法治建设、平安汉滨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32项,完成政务服务中心搬迁扩容。公布11个单位的权责清单727项,“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改革全面完成。区级政府机构改革、镇村综合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实效。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电子平台和3个区级投融资平台,“助保贷”业务和银企定期对接机制有效运行,帮助中小企业融资151亿元。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取得科技成果22项,申请专利487项,专利授权302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29项。“十二五”累计招商引资落地建设项目116个,到位资金147亿元,是“十一五”的5.98倍。

附表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完成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114.2

233.72

12.9

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

21.3

62.73

20.3

三次产业比例

13.4:34.6:52

9.7:45:45.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9.85

22.52

18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91

719.02

35.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683

30428

14.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020

8307

16.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03.7

103

3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

2.97

-

人口自然增长率(‰)

3.16

4.11

-

城镇化率(%)

45.1

52.5

1.78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4

96

 

科技贡献率(%)

 

48

 

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20

16.91

3.64

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总量消减(%)

 

8

 

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消减(%)

 

6

 

汉江出境断面水质

保持Ⅱ类标准

保持Ⅱ类标准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44.6

49.57

0.74

森林覆盖率(%)

54.5

64

 

年接待游客(万人次)

263

528

14.9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12.00

33

22.5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亿元)

8.76

49.7

 

 

“十二五”时期是汉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快速跟进省市发展步伐、迈向引领发展的五年。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切实感受到:

——必须自觉向上级基准看齐,深入贯彻中省市系列决策部署,结合汉滨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夯实富民强区基础;

——必须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共建共享中增进人民福祉;

——必须坚持把抓点示范作为基本方法,握紧拳头抓典型、树标杆、塑亮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

——必须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根本保障,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抓落实,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 

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面临的问题,欠发达依然是基本区情,发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的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主要任务。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层次低,链条不完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与龙头引领地位不相符,扩张经济总量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财政收支缺口大,人才匮乏,发展制约要素更加趋紧,加快发展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

——民生和社会保障能力弱,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仍是全面小康最大的短板

——社会治安量大面广,社会矛盾集中凸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仍是当前最大的压力

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着力在扩张总量、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节  面临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的政策导向更加明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汉滨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必将得到国家政策层面重点关注和倾斜;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中央出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调控措施,综合效应将会逐步释放、深度传导。

从省上层面看,省委、省政府支持陕南绿色循环发展和“差别化”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省政府将安康确定为全省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一级节点城市,一批重大项目将在我区加快实施,汉滨作为中心城市所在地,必将首先受益。

从市上层面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汉滨龙头带动引领发展的意见,我区作为《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康唯一的重点开发区域,又是全市“飞地经济”的飞入地,必将成为全市生产要素的聚集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大众创业的承载地。

从自身优势看,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继续领跑全市,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区被列入南水北调京津冀对口援建县区、国家循环发展示范县区、国家级重点湖泊生态治理县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重要节点城市,汉滨多个方面上升为国家层面;加之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区循环工业、现代农业、城镇服务业形成的产能加速释放,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日益显现,“一区两园”承载能力逐年提高,具备了加快发展良好基础;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干部作风更加务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合力已经形成。

综合分析,汉滨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握发展机遇,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奋力追赶超越,在新起点上谋划引领发展。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十三五”期间,全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一抓三建一统揽”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突出引领发展、脱贫攻坚两大任务,夯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文明三个基础,筑牢深化改革、开放融合、法治建设、群众工作四个支撑,实现高于全市的发展速度、优于全市的发展质量,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汉滨。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把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盯中省市重大战略,自觉把汉滨置于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格局中,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不断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必须把脱贫攻坚和引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用追赶超越、引领发展和脱贫摘帽统揽发展全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扎实破解发展难题,弥补发展短板,全力加快发展,确保同步够格进入小康。

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发展权利,推动包容性、普惠性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根本出路,蹄疾步稳的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创新创造激情,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18.1万贫困人口脱贫越线、231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国定贫困重点县区如期脱贫摘帽。实现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个翻番”,在全市实现循环工业、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治理“五个引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社会文明程度、创新能力“五个跃升”,奋力建设美丽富裕和谐新汉滨。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达到5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累计达到210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190亿元,占全市总量4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17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8.6亿元。在全省24个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排名进入前18位。

民生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倍增。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不断提升老有善养、病有良医、住有安居、学有优教的水平。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森林覆盖率超过70%,治污降霾取得显著成效,汉江出境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汉滨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

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工业在产业结构的占比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更趋协调,城镇化率达到65%。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

重点领域树立新标杆。凝心聚力,握紧拳头,全力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的先进典型。建成五里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产城融合、“三区”统筹发展模式。“十三五”末,开发区产值达到300亿元,入园企业200户、解决就业3万人,成为全省重点开发区;提升产业联盟阳晨模式。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上市目标;推广“茨沟责任医师团队”模式;深化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提升老城办“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经验和吉河镇农村村居“十户联保创新管理模式”,力争在全省推广;打造美丽乡村双龙模式。把双龙打造成茶产业全覆盖、旅游景区达全域、人居环境达优美、乡风乡貌文明、居民收入倍增的“美丽乡村示范镇”和“脱贫攻坚示范镇”,成为全省典型。打造五镇十村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成为汉滨一张新的名片;建成恒口镇级市,按照建设“城乡一体田园城镇、循环产业配套城镇、文化旅游知名城镇、开放包容的新兴城镇”的要求,把恒口镇建成省级甚至全国改革发展示范镇。

附表二:汉滨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实际

十三五

规划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亿元)

233.72

500

11.5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26620

56200

11.2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5.85

8.6

8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719.02

2100

2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0.72

190

13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7

3.7

-

约束性

结构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

9.7:45:45.3

7:50:43

-

预期性

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

193.13

530

22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亿元)

62.73

170

17

预期性

建筑业增加值(亿元)

42.4

80

11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5

-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5.3

40

-

预期性

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

-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52.5

65

1.65

预期性

人民福祉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

15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2.72

5

-

约束性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8

-

约束性

累计脱贫人口(万人)

 

18.1

-

约束性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千人)

2.3

3

-

约束性

生态文明

 

单位GDP能耗下降(吨标煤/万元)

0.8104

0.7294

-10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吨/万元)

2.141

1.8841

-12

约束性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287

达到省定标准

-

约束性

汉江出境断面水质

保持Ⅱ类标准

保持Ⅱ类标准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65

70

-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136

134

-

约束性

改革开放

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49.57

51.57

-

预期性

市场主体培育每年注册企业增长数(%)

12.5

13

-

预期性

招商引资实际累计到位资金(亿元)

[147]

[310]

12

预期性

进出口贸易总额(万美元)

1200

4500

-

预期性

 

第二章  推进精准脱贫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脱贫攻坚统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六个精准”“七个一批”,加大投入,合力攻坚,确保到2020年全区231个贫困村18.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区)实现摘帽。

 

第五节 加快移民搬迁脱贫

统筹推进集中安置和进城入镇进社区安置,对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与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政策,加快搬迁进度,提升搬迁质量,促进贫困群众按能力向四级城镇体系搬迁。研究制定分散安置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管理,增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的政策灵活性。加大“三优先”对象搬迁进度,2016年全面完成“地灾户、洪灾户、特困户”搬迁安置任务。优先解决贫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强化企业带动、产业支撑、技能提升、资金互助等脱贫措施,提升搬迁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到2020年,11.03万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

 

第六节 大力发展产业脱贫

整合涉农产业专项资金,推进“一村一品”和“一户一业”发展,大力发展核桃、茶叶、蔬菜、魔芋、生猪、烤烟等特色产业,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养、传统手工和农产品加工等,拓宽增收渠道。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基地”、“互联网+”等产业推进模式,扶持壮大一批专业村、专业户,促进贫困户广泛参与一二三产整个产业链,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收。实现贫困户宽带网络全覆盖,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予免费培训、资费补助、小额信贷支持。开设互联网农村便民服务,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支持邮政、供销等系统在贫困镇、村建立服务网点,实现建制镇超市、电商全覆盖。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通过金融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全力推进牛蹄镇产业扶贫新模式,打造“产业精准扶贫”新名片。到2020年,11.44万人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第七节 引导劳务创业脱贫

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和农村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困难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在贫困镇、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群众回乡创业就业,支持创客到贫困区域创业兴业。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服务优先招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到2020年,3.57万户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

 

第八节 持续推进教育脱贫

通过发展教育,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落实贫困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实现教育助学全覆盖。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免除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全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提升助学贷款保障能力,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失)学。将贫困学生全部纳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行残疾儿童及孤儿入学全免费。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稳定基层教师队伍。到2020年,3.06万人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

 

第九节 开展医疗救助脱贫

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实行贫困人口大病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制度。实行门诊统筹全覆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应对突发性、紧迫性和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工资补助、养老、培训政策。全力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免费筛查、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公共卫生项目。实行医疗机构医生与因病致贫贫困户一对一对口帮扶。到2020年,2.77万人通过医疗救助实现脱贫,让贫困群众享有全区同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十节 加强生态保护脱贫

支持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充分利用林地、坡地、水域等资源,发展山林经济、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提高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精准落实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政策,让更多贫困村因生态而美、更多贫困户因生态而富。

 

第十一节 强化政策兜底脱贫

大力实施健康扶贫,由政府兜底保障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实施贫困人口大病救助和先住院后结算政策,加大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社会救助等救助帮扶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对符合五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五保,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实行农村低保标准与贫困线标准并轨兜底,提高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到2020年,8.08万人通过兜底保障实现脱贫。

 

第十二节 切实强化保障措施

实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责任制,坚持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一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镇、包抓一个贫困村、负责一项扶贫重点项目的“三个一”领导责任机制,强化镇办“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包村领导、包帮部门、企业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五位一体”帮扶责任。强化脱贫攻坚的目标考核,实行脱贫攻坚专项考核和“一票否决”制,建立第三方评估和群众自评机制。强化脱贫攻坚的督促问责,综合运用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专项督查等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加大脱贫攻坚的财政投入,每年安排扶贫资金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每年扶贫资金增长比例不低于20%。强化宣传动员,营造扶贫工作“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有为”的社会氛围,搭建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50%以上的镇办通三级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硬化路,100人以上宜居自然村的道路实现沙石化;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和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实现农村居民电压合格率达98%以上。

附表三:脱贫攻坚重点工程

 

脱贫攻坚任务:十三五末完成231个村18.1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其中:2016年脱贫3.67万人、45个贫困村;2017年脱贫4.35万人、57个贫困村;2018年脱贫4.67万人、67个贫困村;2019年脱贫4.13万人、51个贫困村;2020年脱贫1.28万人、11个贫困村。搬迁脱贫11.03万人,产业、生态补偿脱贫11.44万人,医疗救助脱贫2.77万人,教育脱贫3.06万人,兜底保障脱贫8.08万人。(注:脱贫人数有交叉重复,有一部分是通过一项措施即可实现脱贫。有的是需通过多项措施覆盖才能实现脱贫。)

贫困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新建改建通村道路200个村1174.9公里;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306.4公里;新建渡改桥1000延米;保障191处、10.96万人的饮水安全;实施农网改造274.3杆公里。

贫困村公共服务项目:在127个贫困村新建区域幼儿园16所、整合和改扩建中小学111所;在贫困村实施标准化卫生室117个。231个村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贫困村教育脱贫。每年救助万名贫困生大学生2000人、在校高中生7500人、中高职500)。

贫困村搬迁脱贫。搬迁安置5.9万户21.07万人(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21万户11.03万人)。规划总投资150.02亿元。

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建设道路84条285.5KM、桥梁35座1720延米、排水渠及管道95条198KM、架设供电线路176.8KM、护坡和挡墙450127M3、堤防工程44处43.7KM、安全供水工程41处。

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划建设幼儿园27所15840㎡、小学34所36868㎡、初中11所11453㎡、卫生室36所5040㎡、社区服务场所58所11600㎡、文体广场71个175439㎡、污水处理设施94处、垃圾处理设施95处。

贫困村产业脱贫。产业扶贫11.03万人。规模养猪6.5万头,规模养牛0.66万头,规模养羊6.8万只,规模养鸡23万羽,粮油种植1.36万亩,魔芋种植2.47万亩,蔬菜0.3万亩,经济林建设12.85万亩,向贫困户发放贷款15亿元以上扶持生产发展,扶贫贷款贴息1.05亿元。

贫困村旅游脱贫。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 1.6万贫困人口从事旅游行业,增加就业收入,实现脱贫。

劳务输出脱贫。十三五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16.5万人左右,其中有组织输出达到10万人以上。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工程,增加劳务输出人员收入,确保3.7万人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脱贫。

政策兜底脱贫。通过最低生活保障贫困人口全覆盖,实现8.08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兜底保障扶贫。农村合疗、城市医保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补贴贫困人口参加合疗、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减轻贫困人口负担;通过政府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关爱救助、残疾人特殊救助、重特大病重点救助和养老保险补贴等,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第三章  厚植发展优势  持续壮大循环工业

 

突出循环工业在引领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坚持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做大存量、培育增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走产业集聚、接环补链、综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工业发展之路。到2020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22.4%,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7%。

 

第十三节 聚力打造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整合区级投融资平台,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五里工业集中区路、水、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研设计、科技服务、物流会展等生产设施和教育、医疗、餐饮等生活设施,提升综合保障和服务能力。加快主导产业集群化,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循环工业体系。建成集中区技术研发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加快引进先进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和科技创新类三产企业。坚持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安置社区统筹推进,把五里片区建成全区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示范样板。到2020年,建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入住企业达到200户,其中引进至少10户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开发区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上市企业达到5户以上、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

 

第十四节 着力打造循环工业新引擎

拓展五里工业集中区发展空间,推进五里富硒食品集中区第二产业园建设,规划布局建设关庙新型材料产业园、石梯三产融合试验园、五里空港经济孵化园做为五里工业集中区的拓展和延伸,着力培育区域工业增长新引擎。

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食品第二集中区。全力做大做强富硒食品产业,在党营村、三元村重新布局富硒食品第二集中区。启动第二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食品加工标准化厂房20万米。到2020年,第二集中区全部建成,产值达到50亿元。

关庙新型材料产业孵化园。突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和资源再利用,重点发展钒镁合金、钒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大力发展粉体材料、碳硅材料、娟云母材料等新型非金属材料,强力发展保温、墙体等新型建筑和装饰材料。到2020年,园区基本建成,产值达到60亿元。

石梯三产融合试验园。大力发展片区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包装、仓储物流、特色旅游、健康养老,形成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与物流、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互补相融的实验园区。到2020年实验园雏形基本呈现,产值达到40亿元。

五里空港经济孵化园。突出航空、物流服务,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和商贸文化会展业。到2020年,空港经济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达到企业入园条件。

 

第十五节 加快支柱工业集群化发展

围绕五大支柱工业,依托骨干企业,加速产业、行业、企业之间的藕合链接,构建以大企业为点、产业链上下游为线、企业相互配套融合发展为面的集群化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五大支柱工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5%,培育形成3个30亿元、5个10亿元、10个5亿元、20个3亿元的产业集群。

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强化富硒食品产业的龙头地位,围绕打造“富硒电商第一市”,重点发展核桃、魔芋、茶叶、粮油、畜禽产品、富硒饮品及富硒河鲜产品等七大类富硒食品,不断创新“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的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构建富硒食品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新型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等,打造以新型保温材料为主的应用材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15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汽摩配件、农机农械、精密机械装备及配件、数字电子元器件、节能环保设备、包装材料制造等新型制造业,打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

清洁能源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集群。重点抓好太阳能、风力、垃圾及再生资源、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发电,充分利用城市微矿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和资源再利用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围绕秦巴医药集散地优势,重点抓好医药产品深度开发,逐步形成药用植物种植、收购、加工、科研、原料药生产销售、医疗器械等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到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

 

附表四: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在打造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布局建设关庙新型材料产业园区、石梯(张滩、关庙、县河)三产融合实验园区、五里空港经济区,打造五大支柱产业集群。

富硒产业集群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富硒核桃、魔芋、茶叶、粮油、畜禽产品、富硒饮品及富硒河鲜产品、富硒肥料、富硒饲料,实施秦东公司、悠源公司、康安公司魔芋系列健康食品深加工、阳晨富硒肉制品、谷雨和忠诚等公司富硒农产品交易及富硒蔬菜深加工;大运公司、瀛天公司、国义公司、兄弟公司富硒核桃油、茶油深加工;五福鲜公司瀛湖鱼系列产品加工扩建工程;百盛等公司富硒食用菌类种植及深加工、瀛涯水产养殖等公司富硒水产养殖及深加工;泸康年产3万吨白酒生产线、年产15万吨富硒饮用水;元辰公司、杜氏公司、荣泰公司保健挂面、米糠油、谷朊粉加工等。

新型材料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扩建皓翔EPS保温材料、塑钢型材、铝制品材料;中空玻璃、地辐热、真石漆等系列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及国群公司绢云母系列产品开发;新建特种钒镁、钒铝、钒氮、钒铁等钒合金生产线项目;新建奇旭年产3万吨PPR、PE塑料管材及管件加工,新建年产1万吨建筑用PC阳光板、石英矿开发利用、年产10万吨纳米碳酸钙、江华钡盐生产线等;引进一批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加工制造企业入驻园区。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新建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生产线、石墨烯电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生产线、汽车导航仪、纯电动汽车整车及基础零部件、电动汽车中央商务区(CBD)、汽车物流、叉车、4S店、无人机生产线等组成的兴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恒口恒力装备制造产业园、华旭年产10万吨钢结构件建设项目;旭海、天宝、汉科、兄弟等公司彩印制品包装生产线;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加工产业园、数字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项目、国家二类医疗器械义齿加工项目、安康玉石加工扩建项目、博灏2万台套污水处理设备建设项目、年产30万台不锈钢冲压焊接深井泵、新型环保节能室内门及钢制门加工,奥特科技公司钛合金山地自行车和锌钢透视护栏网及电动门扩建项目等。

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重点项目:三一重能集团和能源电力集团新建牛蹄、早阳、凤凰山等风力发电项目、逸华天然气公司LNG天然气门站及加气站项目、恒口月河光能发电及智能电站、特变电工集团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光伏设备组建生产项目、新建生物质柴油和甲醇汽油生产线项目、中辉环保科技公司餐厨垃圾回收利用、扩建阳晨发电厂、新建兴拓集团生活垃圾沼气发电项目等。

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扩建秦东刺五加胶囊生产线、庆安公司乳化炸药生产线;新建秦东畅清佳魔芋饮品、中药材基地及中药饮片加工、绢云母化妆品生产线、富硒养生汤加工生产线、药用牡丹精油、玫瑰精油、医疗器械加工、青蒿素提取、丹参酮提取、薰衣草精油、葛根素加工、茶多酚加工、中草药足疗粉生产线、黄姜淀粉制聚乳酸医用材料、黄体酮提取等项目

 

第四章  坚持以人为本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速推进“111020”人口空间布局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基础配套,建管并重,坚持“五个统筹”,加快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形成“全域宜居、全域乐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

 

第十六节 合力打造秦巴明珠

以打造“秦巴明珠”,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主动做好中心城市房屋征收和重点项目环境保障工作,扎实实施老旧街区保护性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在民生城建上持续发挥主人翁作用。

强化中心城区管理,实施“细胞”管理工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将网格化精细服务延伸到城市社区的末梢;健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体系,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高度重视城市安全,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不断加大投入,着力破解中心城区“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停车难”等突出问题;巩固扩大双创成果,统筹抓好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创建工作;积极保障中心城区气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让市民幸福指数逐步得到提高。

 

附表五: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黄沟片区、长春片区、西南片区、东南片区、高井片区、东坝片区、兴安片区、张岭片区、长岭片区、西坝片区、张岭水电厂、晏台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及中渡城中村改造项目,总投资110亿元。

实施东关老街区、北门老街区、石梯街老街区等保护性开发工程。

路网建设工程:改扩建江南老城区道路29公里、江北新区道路61公里,主要包括:连接城区出入通道的道路、街区、桥涵等项目,总投资43亿元。配合做好城东大桥、汉江大剧院、西坝防洪保安工程及城堤公园、金州路改造、兴安路改造、南正街改造、移民和防洪博物馆、南环干道综合改造提升、江南“三纵三横”精细化管理示范街区建设等。

市政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新建改扩建世纪大道5公里、月河快速干道26公里、长春路4.2公里、东坝市政道路12.9公里等;并配套建设这些道路的地下综合管廊。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江南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江北污水处理场扩能及提标改造、江南污水处理场东片区配套管网工程、江北污水处理场长岭片区配套管网工程,建成安康市污泥处理项目,建设城区垃圾处理项目、餐厨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城区垃圾收运及机械化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30亿元。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通过禁煤、抑尘、控车、堵燃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切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实施一批燃煤锅炉改造、建筑工地覆盖喷洒、道路日常密集清洗、粘土砖厂关闭、黄标车淘汰、秸秆综合利用禁烧等工程和项目。

给排水及防涝工程:实施黄洋河水厂、中心城市供水水源泵站迁移工程、江北水厂提升改造、东坝片区排水防涝工程、喇叭洞排涝泵站扩容工程、总投资14.5亿元。

天然气利用工程:全面完成气化安康建设任务,投资5亿元。

人行通道完善工程:实施大桥路影剧院十字、雷神殿十字、中渡路十字人行天桥或地下人行通道工程等,完成投资1.5亿元。

宜游安康建设项目:实施一江两岸环江50里景观文化休闲观光经济带、月河绿色生态城、夜间经济特色示范街区、城市景观照明、瀛湖生态旅游景区、西郊公园、奠安公园、铁路公园、水电三局公园、环堤公园、东坝湿地公园、汉江城区段和东湖大型水上游乐项目等。

森林城市建设:建设黄洋河湿地公园、城市休闲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及绿地等

新型城市建设:实施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配套设施等,总投资33亿元.

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创建达标。

 

 

第十七节  建成安康中心城市副中心

    抓住恒口发展改革试点镇、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机遇,按照建设“城乡一体田园城镇、循环产业配套城镇、文化旅游知名城镇、开放包容的新兴城镇”的要求,突出月河川道城镇带的重要支点优势,科学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山水生态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建秦巴山水古镇休闲之都。加快推进恒口骨干路网、水电管网、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实施月河、恒口两岸绿化、亮化。积极支持区二院、恒口二中、恒口小学改造升级,推进恒口文体中心建设,显著改善恒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人居环境。加快工业产业园区、飞地经济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大产业平台建设,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安康丝绸区域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电子元件、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稳步打造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两大现代服务产业,把恒口试验区建设成为一座集活力、文化、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现代化田园新城、商旅重镇、示范新区、智能城市。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个翻两番”,实现“飞地经济”园区和工业园区实力“跨越式增长”目标。

 

 

 

 

 

 

 

附表六:恒口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重点工程

 

恒口欢乐游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未来水世界二期工程、恒口沐尚温泉项目、恒口冰雪世界项目、大泽极地公园、恒湖水上运动综合开发项目,恒口古镇美食文化街区、明清古街保护与开发项目、陕南民俗文化第一村、生态湿地公园、运动休闲公园建设项目等。

景区建设项目:凤凰山森林公园,越岭关古战场及联红民族新村综合旅游区,五彩新村休闲度假区,恒大旅游休闲度假区,汉水兄弟休闲渔庄、恒河、月河滨水景观带等。

商贸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秦巴明珠国际商贸城、恒口之心城市核心区建设(数字化信息中心、公检法业务大楼、山水新城项目、美食文化街区、岭南丽城项目、阳光水岸项目、南大街二期)、滨河大道特色商业街(构建水上餐厅、茶楼、咖啡馆、水上乐园等商业设施)、创业大厦、专业市场建设(农贸综合市场、建材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家电、家饰市场)、社区服务中心等。

产业建设重大项目:富硒食用菌深加工开发项目、年产5000吨清真肉食品加工、年产5000吨富硒黄酒生产项目、鱼类深加工项目、年产5000吨富硒休闲小食品加工、年产6000吨脱水蔬菜水果加工、年加工1万吨核桃深项目、年产30万吨富硒纯生啤酒项目、年加工50000平方米钢结构项目、玻璃制品深加工、汽摩配件生产加工项目、年产100MW太阳能光伏组件项目、LNG天然气液化项目硅产业园、恒利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型环保节能室内门及钢质门加工项目、鑫兴艺术玻璃制品深加工、恒圣年产6万吨硅微粉、恒丰环保节能模压型材、秦巴酱醋保健饮品、稻花香富硒大米精加工、恒翔众创工场、恒创中小企业孵化园、年产10万吨叶腊石超细粉项目、年产15万吨石英砂深加工项目、轻型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重轻型汽车零部件加工生产项目、桐油加工项目、年产200吨甾醇加工项目、混凝土蒸压砌块等。

市政公共设施重点工程:

道路工程:主城区路网体系项目(南环路、北环城路、迎宾大道、月南一路、月南三路、和平路、月南七路、菜园路、恒东二路、科技大道)、城区通达工程(月河大桥、涧河桥、恒惠渠桥、恒紫环岛、阳安铁路下穿立交)、月滨南大道、客运站3座、飞地经济园区路网工程等。

公共配套工程:日供水4.5 万立方米自来水厂及配水管网工程、城市配气管网工程、雨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工业产业园区市政配套工程(排水、照明、给水、绿化、桥涵和附属工程)、立体停车场及社区充电站建设工程、城市绿化园区段二期等。

环卫设施:垃圾场建设项亮化洁化工程、日处理3万吨污水处理工程、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城市公厕等。

水利重点工程:恒河综合治理工程、病险库加固维护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月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月河补水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城乡供水工程、小型水库工程等(新建高俭沟水库、小南沟水库、大窑沟水库3 个小水库,配套灌溉及供水管网。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恒口示范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儿童医院、中医医院、人口和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凤凰社区、滨水宜居社区、恒大新天地社区、大同江沟机场社区、安乐社区、雷河社区、恒月花园、高俭社区等8 个卫生服务中心)及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恒口示范区文体中心、古街保护利用及数字化电影院建设,凤凰社区、滨水宜居社区、恒大新天地社区3 个镇级文化服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大同镇王彪店黄酒、大同镇鲁家村火龙等项目、五个镇级文艺团社、11 个村级文艺团社项目);安乐社区、雷河社区、运溪等5所幼儿园;集镇及社区10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

第十八节  推进重点镇和社区建设

统筹推进工业集中区和重点镇建设,加快产镇一体化,推进五里镇与高新区和恒口示范区互补相融。自觉融入瀛湖、双龙景区开发,突出旅游特色,做足旅游文章,把瀛湖、流水、双龙、县河、牛蹄等建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镇。大力发展休闲体验产业,挖掘发展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名片,把吉河、茨沟、石梯、大河等建成特色旅游小镇。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找准定位,凝聚力量,把洪山、谭坝等镇建设成为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镇,增强重点镇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重点镇与社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形成重点镇建设与新型社区建设相互促进的“城镇+社区”的发展格局,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统筹推进社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健全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完善自我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社区居民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提升社区宜居度。到2020年,建成长岭社区、大河中心社区、县河红升社区等5个万人大型社区,双龙、谭坝等10个千人以上中型社区,重点镇和社区聚集人口达到26万人。

附表七:重点镇及社区建设重点工程

污水处理:建成10个重点镇、5个万人社区、10个中心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总投资8.5亿元。

垃圾处理:建成31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总投资1.9亿元

道路硬化:实施重点镇和重点社区道路改扩建60公里,桥涵19座,总投资4.2亿元。

供水设施:供水厂提质扩容11个,总投资0.65亿元

排水管网:实施重点镇和重点社区排水(雨、污)管网铺设45千米,总投资1.5亿元。

广场、公厕等:新建19座标准化公厕,8个文化广场、10个活动中心,总投资0.8亿元。

市场建设:新建改造农贸市场7座,总投资0.2亿元。

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新建18个镇水源地保护项目,总投资0.34亿元。

产业园建设:实施农业生态园、宗教文化园、旅游景点建设等项目,总投资5.5亿元。

客运站、停车场:新建客运站6座、停车场14处,总投资1.25亿元。

保障房建设:建设公廉租房2000套,集镇棚户区改造15000户,农村危房改造25000户、旧房改造851户,总投资13.8亿元。

第十九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突出抓好交通路网贯通、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覆盖,以汉江两岸、瀛湖库区、月河川道、县河吉河沿线等区域为重点,实施水、电、路、气、厕、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条件。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山、水、林、田、路、河、塘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促进农村环境整洁。切实加强避灾扶贫搬迁、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特色老宅、美丽宜居传统村落的保护,突出村庄整体风貌和地域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安康院子”特色的陕南民居。大力实施“送先进文化进村、促文明行为入户”活动,推进农家书屋、农民书架、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强化文明、健康、卫生、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培训,提升村民整体素养,使广大农民群众远离落后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和生活方式,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美、乡风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建成美丽乡村示范镇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

 

到2020年,打造5个美丽乡村示范小镇(双龙、流水、石梯、县河、牛蹄镇)和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工程:完成“十镇百村”规划编制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百村简易垃圾处理站(点)100处,简易污水处理设施100处,河道池塘综合整治工程100处。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电力保障实现百村全覆盖,全面实施百村道路提升美化亮化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新建村级幼儿园12所,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12处。

特色民居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民居改造等25000户,旧房改造851户,古民居、古建筑保护920栋。

农村产业建设工程:发展一批规模大、带动强、效益好的种养植(殖)大户,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动员百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在百村发展一批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等。

乡风文明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村级小型文体广场10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0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0个。

附表八:美丽乡村重点工程

 

第二十节  加速推进人的城镇化

通过破解户籍、产业、公共服务等难题,引导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深入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传统的城市“规模扩张”向“人的城镇化”转型。大力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让进城农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有工作、过得好”。积极探索土地、财政、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构建适合农业转移人口衣、食、住、行、业、学、医等特点及规律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期间,农民进城入镇累计达13万人。

 

第五章   加快转型升级  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

 

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突出农业园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服务保障等重点,全面提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0亿元,农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5.3%。

 

第二十一节 不断提升农业园区综合效益

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扩规模、提质量、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加快土地、林地流转,加大帮扶引导力度,促进农业、林业产业基地向能人大户集中,全方位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向园区流动,大力培育精品园区。抓好园区产业接环补链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推进园区与加工物流对接,与休闲体验旅游结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支持园区开展“三品一证”认证和品牌创建,加快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先进的新品种和实用技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全市农业现代化的标杆。到2020年,全区建成园区100个,其中省级园区20个以上,市级园区60个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园区10个,产值过5000万元20个。

 

第二十二节 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基地不断扩张规模,实现企业壮大、基地增效双赢目标,逐步形成每一个主导产业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引领的发展格局。202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其中市级20家以上、省级10家以上、国家级5家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核桃茶叶、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百万亩经济林果园效益提升工程,建成茶叶基地镇9个、万亩核桃镇22个,全区核桃茶叶面积达到80万亩,山林经济总产值达到70亿元;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2020年,生猪出栏75万头,肉类总产量7.5万吨;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设施蔬菜面积达5万亩。支持魔芋、油茶、生态渔业、烤烟、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

第二十三节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育方式,落实职业农民扶持办法,培

植一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家庭农场,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以科技创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鼓励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着力打造一批经营收益高、社会知名度高的大社强社。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一批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2020年,培育家庭农场5000个,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0个,职业农民队伍6000人以上。

 

第二十四节 切实提高农业服务保障水平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土地平整,推进集中连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强化技术服务保障,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强化技术推广和服务。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增强“绿色富硒”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升“硒”资源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使“绿色富硒”农产品成为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执法体系。推进绿色生产,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附表九:发展高效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以上,其中省级园区20个以上、市级园区60个以上;其中产值过亿元园区10个,产值过5000万元20个。总投资25亿元。

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省级达到10家以上、国家级达到5家以上;发展茶叶、核桃、油茶、粮油、蔬菜、水产、畜禽等初加工厂27个。总投资10亿元。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0个,形成6000人以上的职业农民队伍。

主导产业建设工程:实施优质粮油、畜牧、魔芋、设施蔬菜、茶叶、核桃、油茶、干鲜果、苗木花卉、中药材、烤烟、生态渔业、特种养殖等基地建设项目;实施10万亩粮油高产基地、5万亩魔芋高产基地建设、10万吨富硒生物有机肥、10万吨富硒饲料;55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林业服务能力体系、野生水产保护中心建设体系等项目。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实施一批园区基础设施“水、电、路、气、讯”和互联网+农业、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应用推广、生态补偿等项目。

 

第六章  坚持融合创新  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优质化,建成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全省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市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增加值每年增长1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5亿元。

 

第二十五节 建设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充分发挥汉滨在全市旅游大格局中的中转、承接作用,依托全市“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建设,不断优化“一江两岸”、东湖湿地滨江景观带、瀛湖周边旅游环境,突出生态旅游,打造文化旅游,推进特色旅游。加大县河、吉河、付家河、恒河等主要支系河流的旅游开发管控和指导支持力度,有序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深度系统开发,打造节假日乡村旅游好去处。大力发展参与体验项目,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候鸟式度假养老产业,打造西北最大的亲水旅游基地和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健康养老目的地。打造新的景区景点,启动安康生态水街建设,加快双龙十里茶叶长廊和“陕茶1号”观光产业园建设,建成双龙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AAAAA级景区,推进凤凰山、恒口未来水世界、鱼姐河、毛坝田园、龙王山、万春寺、迎风坝汉水丝源等景区建设,建成AAAA景区1家、AAA景区2家。推进吉河、付家河、黄洋河生态旅游带建设,围绕双龙镇“一洞一树一碗茶”,全面开展双龙镇旅游示范镇建设,着力打造双龙镇“旅游扶贫”新模式,打造月河川道工业特色游、农业示范园观光游、东关民俗体验游、牛蹄风情游、大河田园养生游等特色旅游。建成瀛湖、流水、双龙、茨沟、县河等10个特色旅游小镇和新华、龙泉、七里、七堰等一批特色旅游村,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统筹推进“农家乐”规范、地方饮食文化开发、观光体验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开发具有“富硒”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建设旅游产品展示销售专业街区。坚持全域旅游和泛旅游的理念,整合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两汉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联手打造“外三线内六线”生态旅游线路,通过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资源整合把汉滨旅游融入全市、全省及周边省市旅游大格局。到“十三五”末,全区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

 

附表十: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工程

生态旅游线路:“外三线内六线”。

外三线:1、西安--安康--小三峡--神农架--张家界。2、西安--秦岭--安康--神农架--宜昌。3、武汉--襄阳--十堰--安康--重庆--成都。

内六线:西、南、东、中、北、西北六条旅游线路。西线:汉江城区段一江两岸汉水风情文化长廊--瀛湖景区--天柱山景区--双龙美丽小镇--双龙国际旅游度假区--流水美丽小镇--流水星火传奇文化园--洪山太极景区;南线:吉河特色小镇--吉河田园风光--高水水上游乐--回龙灌天然浴场--香溪洞风景区--牛蹄岭战斗遗址公园--县河毛坝田园--县河水镇--关垭子旧址;东线:响水沟汉水文化风情度假村--迎风坝汉水思源文化产业园--黄洋河漂流--东坝湿地公园--奠安公园--许家河水库游览区--石梯风情小镇--石梯晚渡东湖水上世界--龙王山道教文化园--白云山文化生态园--鼎兴农业观光园--阳晨农业观光园--高新区生态观光园;中线:月河现代观光园串珠带--五里工业集中区工业游览园--五里鲤鱼山佛音寺--陕南民俗第一村鲁家村--恒口明清古镇--恒口国际隐土文化园--岭东民俗风情园--秦巴民俗文化园--未来水世界--木尚温泉度假区--凤凰山森林公园;北线:鱼姐河(牛山)生态旅游区--黄石滩水利风景区--松坝湿地公园--茨沟水上漂流--茨沟观红叶景区--王莽山红色文化景区;西北线:七堰--蒿坪--洪山--大东山--牛蹄茶文化体验游景区--牛蹄--擂鼓台--凤堰古梯田--旋涡古镇。

中心城区旅游提升工程:一江两岸旅游景观提升项目、50里环城游憩带慢游系统建设项目、特色旅游街区项目、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项目。

巴山画廊”精品旅游带建设工程:双龙景区提升项目、自驾车营地建设项目、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和标识系统建设项目、沿线景观提升项目、景区景点设施完善项目。

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设工程:特色旅游村建设项目、恒口流水旅游古镇街区保护开发项目、农业旅游观光园区提升项目、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项目、休闲旅游农庄建设项目、农家宾馆大户培育项目,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森林体验度假旅游区建设工程: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茨沟赏红叶景区建设项目、牛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石梯山地运动项目等。

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旅游标识体系提升项目、旅游厕所提升项目、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项目、智慧旅游体系建设项目、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旅游人才培训项目。

十个旅游小镇和旅游村建设工程:建设瀛湖镇、流水镇、双龙镇、茨沟镇、县河镇、吉河镇、牛蹄镇、大竹园镇、大河镇、石梯镇等10个旅游小镇;建设七里村、新华村、龙泉村、清泉村、双龙村、鲁家村、七堰社区等一批旅游示范村。

 

第二十六节  建成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物流集散地优势,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中心等,提高汉滨区物流集散功能,打造秦巴山区物流枢纽。大力培育新型物流业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现有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整合重组,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延伸服务领域、与大企业结成联盟等方式向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形成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到2020年,建成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第二十七节 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坚持聚集发展新兴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新兴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市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55%左右。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健康养老等产业,推进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业蓬勃发展。金融服务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典当等非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网点镇村全覆盖。建立多层次保险服务体系。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引导证券公司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实力强、有潜力、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力争有10家以上企业到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上市。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健康养老产业:巩固提升现有的敬老院、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新建一批敬老院、老年公寓、日间照料中心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点建成3-5个功能齐全、规模较大、社会效益显著的综合养老机构。探索生态休闲养老联盟经营模式,打造集健康服务、休闲度假、商务交流、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候鸟式休闲健康养老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商业机构投资建设养老产业,打造在国内有较高水平的休闲健康养老基地。电子商务: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资源,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商贸、物流、金融、旅游、养老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创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集平台开发、信息处理、数据托管、产品数据包制作、软件设计、代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建立汉滨区网货展示中心、网货实体配送中心,促进线上线下共同繁荣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鼓励支持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新型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商贸服务:促进专卖店(市场)建设与旅游特色商品开发融合、餐饮配套与游客服务融合、商业设施配套与旅游景点打造融合、线上线下交易与会展经济融合,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打破城乡市场分隔,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动,实现市场网络化全覆盖。到2020年,完成个体户和产业活动单位转型升级为法人企业200户,新培育限上商贸企业75户。住宿餐饮:引导限上餐饮住宿企业创新经营理念,转变经营策略,走大众路线,提升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饮食特色街区和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附表十一: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重点工程

 

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新建扩建关庙新型材料物流园、石梯融合发展实验区物流园、空港经济区物流园、秦楚甘川渝综合物流园区、秦巴明珠商贸城、正英朝阳产业城、新兴电动汽车及配件物流园、泸康物流园、宝业仓储物流园、诚鹏机电城物流园、享亮农产品批发物流园、建民两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东农产品物流园、元辰粮油物流园、阳晨富硒大肉物流园、长岭汽车和机械物流园、城东汽车货运站物流园、火车东站物流园、五里和恒口火车站货场物流园、关庙汉江安康港物流园项目等。

科技创新园区项目:新建五里工业集中区电子商务中心、恒口数字化创业中心、恒口中小企业孵化园、谷雨科技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项目。

农产品及美食夜市街区项目:新建扩建陕南培新富硒农产品一条街、陕南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食品陈列馆、一江两岸江畔河鲜美食文化长廊、伊斯兰风情美食文化街、陕南“八大件”美食街、金州美食城、水西门夜市街、东关民族夜市街、西外环夜市街、巴山东西路夜市街、精品火锅一条街、江北及张岭夜市城、汉城国际美食一条街。

 健康养老项目: 规划建设吉河银兴龙湾、建民月河口、张滩立石、江北新义等4个生态养老园区;新建早阳、吉河、沈坝、关家、五里、谭坝区域敬老院;新建改扩建日间照料中心10所、农村幸福院60所;新建改扩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32个;新建百福园新型生态休闲养老工程、阳光爱心护理院工程;新建区级老年公寓、少数民族老年公寓等

“互联网+”工程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农业+工业+家政服务+快递+健康养老+金融+房地产等。重点实施工业园区电子商务中心及创业服务中心、谷雨富硒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其营销体系建设项目、万浩、康安、衡一国际电子商务平台(西北首家O2O+B2C购物中心)、好又多电商平台、掌合天下电子商务平台、南方线上交易平台、时代线上交易平台、开元线上交易平台、喜盈门线上交易平台、汉水韵电商平台、京康电商平台、泸康电商平台、宝业电商平台、悠源电商平台、诚鹏电商平台等。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 着力建设美丽汉滨

 

树立大绿色、大循环、大生态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抓住汉江水质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耕地保护等重点,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全力护水增绿保蓝天。

 

第二十八节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开展企业节能低碳、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全面落实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量控制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积极开展能源和水资源、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绿色化、低碳化、减量化。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促进工业园区循环发展,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矿产资源和工业废水、废气等再生利用。树立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鼓励群众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引导群众绿色生活,形成资源节约社会新风尚。积极发展绿色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到2020年,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2%;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能源产出率提高10%以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指标。

 

第二十九节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县(区)、全国农村连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区)为抓手,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等,为生态环境损害划定红线。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

级转型,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的“三高”产能,大幅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月河川道、汉江沿线集镇和五里工业集中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沿江沿河污水达标排放水平。加快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建立现代化的执法及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到2020年,集镇、社区、500人以上居民居住点污水全部得到治理,其中重点建设10个重点集镇、5个万人社区、10个中型社区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新建31处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31万吨/日和垃圾处理能力320吨/日。

 

第三十节 护水增绿保蓝天

加强汉江水质保护。定期排查和整治汉江及其支流沿岸的集镇、村庄等重点区域,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收集率和集中处置率,长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染问题。切实加强汉江沿线工矿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污设施及运行等日常环境监管,禁止工矿企业超标排放,严格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防治农村畜禽养殖场、化肥农药、医疗废弃物等农村面源污染。加大汉江沿线码头、船舶、河道采砂等河道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行各类船舶油改气、油改电,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严防汉江污染。加快实施瀛湖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大环保设施项目争取和项目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汉江污染治理能力。增强群众环保意识,自觉维护汉江水质安全。确保汉江出境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加大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力度,确保25℃以上坡耕地应退尽退,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快实施城市周边山体、一江两岸、道路两旁、风景区周围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让绿色成为汉滨主色调。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形成浓厚的“植绿、护绿、爱绿、兴绿”氛围。2020年全区新增造林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

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计划。不断强化对燃煤锅炉、油气回收、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主要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实施企业环保设施运行在线监测,从严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淘汰黄标车和粘土砖厂,加大力度实施矿山综合治理,坚决从源头上防止大气污染。加快“气化安康”建设,完善气站、管网等配套设施,提高天然气入户率。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省定目标。

附表十二:生态汉滨建设重点工程

节能类:循环经济项目:五里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阳晨、龙泰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资源综合利用:江华、增盛化工废物综合利用、石煤开采尾矿综合利用,总投资10亿元。

污染治理类:缫丝行业污染治理、造纸行业水污染治理、城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五里工业集中区废水处理、农村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畜禽屠宰行业水污染防治、燃煤锅炉改造、页岩砖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瀛湖网箱养殖环保改造项目、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4.5亿元。

生态环保类:瀛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建设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汉滨区境内“一江五河”绿化工程、汉滨区汉江两岸生态保护工程、月河流域汉滨区恒口镇—汉江入口段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27.4亿元

水环境治理类:江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江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项目、蒿坪河 、月河 、晏吉河、黄洋河流域综合治理,沿江重点入河排污口整治、总投资4.75亿元

污染物防止类:建筑垃圾处理项目餐厨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大气综合治理、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油改电工程、油改气工程、废旧电池、电子产品收储中心、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项目建设。总投资15.5亿元。

第八章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强化民生保障力度,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汉滨人民。

 

第三十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启动实施江北教育资源整合,全面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实现寄宿制学校和2000人以上农村社区公办幼儿园镇办全覆盖,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加快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实施13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3年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98%。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中专教育并实行免费,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以上,探索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办学,高考升学率位居全市前列。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标准化职教中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民办相互相融的发展格局。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探索名校共建、大学区制、新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

支教帮扶,制定轮岗交流和支教工作规划,推行校校联合、强弱融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所属初中学校的比例,实施义务教育段“就近、免试”入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工作,确保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十三五”期间,通过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

附表十三:教育事业建设重点工程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31.25万平方米,投资7.37亿元。

普通高中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8.9万平方米,新建18个2000人以上的农村社区幼儿园,投资2.78亿元。

学前教育工程。新建改扩建园舍9.57万平方米,投资2.19亿元。

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新建改扩建校舍16.55万平方米,投资4.76亿元。

教师保障房工程。新建保障房5.24万平方米,投资1.61亿元。

职业教育工程。新建校舍7.5万平方米,投资2.45亿元。   

教育信息化工程。三通两平台及局域网建设等,投资1.5亿元。

 

第三十二节  推进健康汉滨建设 

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规范提升3所区级医院硬件设施保障水平,建设重点镇办医疗卫生中心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400个,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区级3所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建成5~10个市级重点专科,2~3个省级重点专科。所有中心卫生院全部达到省级示范化乡镇卫生院,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省级示范中心。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医疗机构。2020年,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张,每千人

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发展区镇一体化、对口帮扶、远程医疗。完成区一院与301医院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支持区级医疗机构与省市大型医院开展合作,组建1-2个医疗集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每年区级医院、镇办卫生院引进或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各60名,培养专业骨干人才20名。深化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综合改革,推进责任医师团队“茨沟”模式全覆盖,基本实现每个家庭都有定向医生开展医疗服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并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居民医保和农村合疗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完善以基本医保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重点传染病防治精细化,持续消除地方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推动人口均衡发展。全面推行二孩政策,杜绝多胎生育,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效监控,杜绝人为干预而导致性别比失衡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整合妇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新建恒口、五里等5个重点镇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国优”创建,全面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区级公立计生失独家庭养老公寓。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创建工作,全面帮扶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实现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全部脱贫。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成汉滨区体育场,科学布点建设体育场馆和练习场馆,增加群众体育健身场所,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足球进校园计划,普及校园足球,发展社会足球。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鼓励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机关、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到2020年,“健康汉滨”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附表十四:推进健康汉滨建设重点工程

 

卫生项目:

新建区一、二、三院门诊住院综合楼5万平方米,投资1.86亿元。

新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综合楼2.2万平方米,投资0.7亿元。

新建老年病医院3.5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

新建恒口妇女儿童医院1.6万平方米,投资0.6亿元。

新建改扩建卫生院、周转房、公卫管理服务中心33个,面积2.2万平方米,投资0.8亿元。

新建标准化卫生室400个,投资0.14亿元。

    新建5个镇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计生失独家庭养老公寓1所,投资0.48亿元。

体育项目:

体育场建设工程。新建公共体育场1个2万平方米,投资0.7亿元。建大型室内亲水娱乐项目,茨沟自行车驾游项目,环城区自行车道建设等项目。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75个14.6万平方米,投资0.31亿元。

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工程。新建足球场地设施131个43.5万平方米。投资1.7亿元。

社区运动场建设工程。新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95个4.9万平方米。投资0.29亿元。

全民健身中心:新建全民健身中心1个4000平方米,投资0.12亿元。

 

第三十三节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

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家庭“零就业”。完善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在岗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动职业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完善小额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孵化和创业奖励等扶持政策,适当放宽初创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建设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完善政府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到2020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安置新增劳动力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第三十四节 构建公共文化体系

    巩固提升国家文化先进县成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中心城市新(迁)建“四馆一院二中心”工程,实施恒口和重点镇文体中心、数字电影院、标准化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在重点社区建设集学习、娱乐、科普、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标准化文化服务中心和“一场四馆”工程等,建成与全区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保护利用力度,走汉滨“非遗兴旅”之路。充分发挥汉滨文化资源优势,抓好具有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叫得响的骨干文化企业,做强一批市场前景好、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打造汉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品牌,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院落、进家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达标。大力弘扬“乐山亲水、尚德兼容、克难奋进、务实创新”的安康精神,激发全区人民建设美好汉滨的热情和智慧。2020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5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5%以上。

附表十五: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四馆一院二中心”工程 :新建和改扩建汉滨区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汉江大剧院和汉水文化苑(防汛纪念馆),迁建安康青少年宫(中心),建设区文体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设施。

   “一场四馆”工程:建成一批农村文化广场、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具有重点集镇地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镇办文体中心29个、村级活动室215个、百姓大舞台50个;创建市级标准文化站15个、示范文化室50个。

   创新、创业型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一批小型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动漫、文化创意、玉石珠宝、电子商务、影视制作、网咖等文化产业,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与其它行业融合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对汉滨区1个国家级、1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个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古村落(古民居)依法依规进行保护、传承、利用。

 

第三十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整,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覆盖城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商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扩宽社保筹资渠道,加强社保基金监管和服务。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群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教育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大病救助、职工互助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系。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事业,稳步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等工作,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帮扶。强化城乡社区中心(站)建设,实现城区社区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站)覆盖55%的行政村。到2020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新农合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

 

第三十六节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坚持最低工资标准保障线制度。挖掘群众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赋予农民住房、承包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转让等权利,拓宽租金、利息、红利等增收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行业间收入差距,努力形成“橄榄树型”收入分配格局。全面实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到2020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较“十二五”末翻一番。

 

第三十七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完善符合区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构建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改善农村居民住房。引导建筑业良性循环发展,到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落实好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政策措施,扩大钢性需求。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大力促进二手房市场交易,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及各重点镇所有棚户区基本改造完成,农村旧房和危房全面完成改造。到2020年,全区棚户区改造15000户,建设公廉租房2000套、危房改造6080套,旧房改造851套。

 

第九章  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统筹推进交通、水利、智能电网和信息网络、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八节  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

以建设陕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按照“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提升功能、支撑发展”的思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网络提质,发展现代交通,着力加快构建“大通道、大网络、大运输、大物流”综合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基本实现80%的建制镇通等级公路和10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一通道、两横、四纵”的公路网络,实现“县乡等级化、村道通畅化、区域网络化、设施配套化”目标,为建设陕西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力配合做好安康富强机场、阳安铁路复线、高铁、安康新火车站、安岚高速、中心城区北环线、富强机场快速干道、安康港口、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环境保障工作。加快实施月河快速干道汉滨段、瀛湖旅游环线、316国道汉滨段提升改造,推动实施宁陕县城至旬阳铜钱关汉滨段、安康紫荆至镇巴渔渡汉滨段、安康至镇巴两河口、西安至镇坪汉滨段等骨干公路建设。加快实施石梯汉江大桥、石梯滨江景观大道、叶大路、吉田路、县财路、傅松公路等重点县乡公路改建工程和精品旅游公路。全面启动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及农村公路完善整治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附表十六: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公路建设工程:

1、高速公路:建设安康至岚皋国家高速公路联络线。

2、一级公路:建设月河快速干道汉滨段。

3、二级公路:建设安旬白、安康北环线(关庙至建民)、瀛湖至清凉关、富强机场快速干道、316国道汉滨段改造升级

4、三级公路:S212宁陕汉滨界--叶坪--紫荆--茅溪--红岩村--青岩桥--茨沟镇--旬阳汉滨界公路,S213紫荆--大河公路、S320瀛湖汉江桥北头--流水--大竹园--汉滨岚皋界公路、S102青岩沟至龙鼻子公路12个项目110公里,总投资6.6亿元。

5、旅游公路:建成龙王山、天柱山、香溪洞、北横线等旅游公路6条130公里,总投资3.1亿元。

6、农村公路:建成汉滨区县乡公路改扩建工程20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56条33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2000公里、农村公路完善工程2000公里和新建桥梁35座,建设工程总投资15.9亿元。

7、其他:19条断头路(含三、四级)公里152,总投资0.6亿元;200个贫困村公路1174.9公里,总投资7.6亿元。

站场建设工程:

    1、建成恒口、五里二级客运站,大河、双龙、流水、茨沟、瀛湖三级客运站,牛蹄、关家、坝河、紫荆四级客运站,农村招呼站39个,投资1.7亿元;

    2、建成江北高新区一级货运站,城东、城北关庙二级货运站,恒口、五里、松坝、大河、流水物流运转中心,总投资1.3亿元;

航运建设工程:

    1、航道建设。建成汉江火石岩电站以下汉滨辖区航道全线升级工程,总投资1.6亿元。

    2、港口建设。建成安康中心港、散货码头、客运码头、渡口停靠点25个及水路救助基地及黄沟口、龙舟文化园、水西门、明江酒店、汉江三桥南岸、三桥北岸、陈公台、观礼台、新建许家台、岩头、小北门游船停靠点,总投资0.71亿元。

 

 

第三十九节  完善水利综合支撑体系

    完善以防洪、水资源供给、水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涉水民生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区域水利加快发展。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进一步加强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现代农业园区高效节水配套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继续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黄石滩、月河、许家河现有灌区渠系工程配套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6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3万亩;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点镇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中心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应急储备水源体系;深入实施安全饮水工程,继续推进规模化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施已建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建设一批集中供水站和村级集中供水点,完善城乡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新建或改造集中式供水工程554处,受益人口53.28万人,其中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9.13万人;加快推进汉江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中小河流及重要山洪沟治理,完成大田沟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力推进境内汉江干流、中小河流、重点山区河流及移民搬迁安置区、社区防洪工程及恒河、青木沟、高俭沟等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完善覆盖全区的防汛预警平台、水源地保护监测站、地下水监测站点设施设备,提高城区洪水风险防控能力;严格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农本河溏整治和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附表十七:重大水利建设工程

 

江河治理工程:

汉江综合整治6个镇20.6公里河段防洪工程。投资16.05亿元。

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月河、岚河、黄洋河、坝河、恒河、付家河、吉河7条中小河流治理134.8公里,投资8.45亿元。

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新建五堰河、吉河、晏吉河、紫荆河等重点山区河流(山洪沟)堤防工程29.4公里。投资1.52亿元。

移民搬迁安置点及社区防洪工程。新建80处移民安置点、社区防洪堤92.14公里,投资4.16亿元。

水源工程:

新建水库工程。新建恒河、青木沟、高俭沟等13座水库,投资7.81亿元。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大田沟等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0.53亿元。

安全供水工程: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改建集中式供水工程554处总投资5.78亿元。

节水工程。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生活节水、工业节水示范工程,投资0.95亿元。

水保生态治理工程:

丹江口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0.4平方公里,投资5.04亿元。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小垱沟等4个清洁型小流域治理16.26平方公里,投资0.45亿元。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张滩镇兰沟等5个项目区综合治理,投资0.76亿元。

水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完成全区境内集中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城市水源地黄石滩水库、瀛湖等典型区域面、内源污染治理工程;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封填浅层地下水开采井及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建设。投资4亿元。

农业灌溉工程:

   灌区节水改造及配套工程。完成黄石滩、月河、许家河现有灌区渠系工程配套改造,投资3.67亿元。

   现代农业园区高效节水配套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0.77亿元。

   农田水利工程。完成33个镇办农田灌溉工程,新建基本农田2万亩,改造提高2万亩。投资2.87亿元。

抗旱工程:

应急备用水源及抗旱应急连通渠道工程,投资0.58亿元。

抗旱服务体系、善旱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投资0.04亿元。    

治涝工程:

    境内月河川道区6个涝区修建排洪渠、抽水站、及排洪闸等治涝工程建设。投资5.67亿元

水电扶贫开发利用项目:

    完成汉滨区中原镇洄龙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建设,装机容量820KW。投资0.08亿元。

水资源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完善34个镇办的县级防汛预警平台、黄石滩水源地保护监测站3处、瀛湖水源地保护监测站4处、地下水监测站点设施设备、城区洪水风险编制及水资源管理能力等。投资0.34亿元。

第四十节  提升电力保障能力

统筹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和电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筑经济、优质、安全的新型城乡供电体系。主动配合做好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汉滨段工程、330千伏安康水电送出通道汉滨段工程等环境保障工作。建成大同、关庙、滨江等10个110千伏输变工程,迎风、茨沟等4个35千伏输变工程,加快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147个贫困村农网改造,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跟踪保障重点镇、重点社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用电需求,适时增加变压器容量、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解决重点产业发展区域供电能力不足问题。提高用电管理水平,大力实施商服业照明、工业电机、低谷电蓄能等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突出抓好移民搬迁安置点供电项目建设,完成161个安置点供电设施建设任务。

附表十八: 电网建设重点工程

 

    110千伏主网架工程:东郊输变电工程、高新输变电工程、大同输变电工程、关庙变增容输变电工程、滨江输变电工程、平古线改造工程、高新2(傅家河)输变电工程、中心输变电工程、凤凰输变电工程、五里2输变电工程共10个项目,总投资5.5亿元。

    35千伏网架工程:茨沟变增容工程、大河变扩建工程、田坝输变电工程、迎风输变电工程共4个项目,总投资0.49亿元。

    10kV及以下电网工程:新建与改造10千伏线路274.9公里,新增改造配电变压器容量131兆伏安,新建与改造0.4千伏线路367.2公里,总投资6.7903亿元。其中: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供电工程161个;贫困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147个。

 

第四十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顺应信息化趋势,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

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宽带汉滨”建设,推广“三网融合”“光进铜退”“宽带提速”、宽带进村等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加快城市光迁入户,加大重点旅游景区、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汉滨”建设,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国土资源、江河湖泊开发利用等领域应用力度,形成遍布全区的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推行一网通、一站通、一卡通、一张图,共享方便快捷的智慧生活。

 

第十章  强化制度保障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汉滨社会治理“升级版”。

          

第四十二节  推进法治汉滨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公正执法,依法履行职能。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建立政法干警联村走访制度,推动巡回法庭办到村组院落,强化以案说法,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化解基层矛盾,加强村级调解组织建设,组建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十大区级专业化调解组织,构建快捷高效的群众诉求表达通道,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行为的法治治理格局。积极争创全省法制建设先进县。

 

第四十三节  持续深化群众工作

深化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困难,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区级政务服务大厅、法律援助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执法机关进驻政务中心,加快区、镇两级便民服务网络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城乡、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上一站式办理。建立镇村干部阵地在村、岗位在村、工作日常态化轮流驻村服务和镇办干部定期驻村开展服务督查指导制度,充分发挥好中心户长、网格长服务群众的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探索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和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信用记录平台。加强信用服务市场监管,规范信用服务机构行为。

 

第四十四节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推行向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用“三严三实”的要求,加强党员日常教育,严肃查处违反党纪党规行为、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凝聚力。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探索创新村民议事形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整合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安全生产、文化旅游、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水上渔业等领域行政执法机关职能,推行综合执法。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和警务对接,加强中心城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启动农村“网格化”服务,建成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的农村社会治理网络。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资金管理、诚信奖励、外部审计、等级评估等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志愿服务政府购买机制,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有效整合发展社工、志愿者队伍,推动全民参与。

 

第四十五节  深化平安汉滨建设

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联合监管机制、“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应急技术平台、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全民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流动人口、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逐步建立资源共享的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大力推动治安技防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市街区、背街小巷、机关单位“天眼”全覆盖,集镇主要街道、背街小巷、单位内部监控设施达到全覆盖。推进平安示范镇(办)、平安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开展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道路等行业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平安创建工作水平。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全覆盖,努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格局。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创新  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第四十六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促进全面创新,破解关键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增强发展动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研发设计、成果交易、检测认证、创新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产权保护等服务内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搭建人才链、引进资本链、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打破人才流动体制障碍,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推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与我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相互协调衔接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提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使“创新、创业、创客”成为值导向、生活方式和城市特色。支持企业、科研院所根据自身特点,向社会开放创新平台,服务创客,服务草根,实现资源共享。引进、聘用一批高水平产业领军人物、专家顾问团队,建立人才创新收益激励机制,对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他们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利益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潜能。

 

第四十七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整合,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僵尸企业,淘汰“三高”和落后产能,对现有生产能力整合重组,释放新的生产力潜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汉滨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汉滨区城投公司和五里工业集中区投资公司,成立汉滨区发展投资集团。创新投融资模式,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推进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方式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撬动作用。建立健全由市场决定的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有序推进不动产登记。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深化行政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和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三个清单”新模式,依法划定权责边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巩固行政体制改革成果,切实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注重政策协同,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向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调控为主向政府调控与社会协同相结合转变,以政府规范为主向政府规范与社会约束相结合转变。抓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扎实抓好价格改革、殡葬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增强社会活力。

 

第四十八节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

按照“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新型材料、富硒食品、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重点,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发达地区,央企、行业领军企业、五百强企业京津、江苏等友好城市,汉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方向,开展以商招商、驻地招商、网络招商、会展招商、乡情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引进更多核心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大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园区融资平台及标准化厂房建设;改进干部作风,简化审批手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着力打造法治、公平、诚信的发展环境推进招商项目快速落地并达产达效,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十三五”期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2%以上,累计到位资金310亿元以上,力争引进国内500强企业10个以上。

第十二章  落实保障措施  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第四十九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运用系统化思维和方法把握发展大势,推动工作落实。加强政府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团结凝聚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等力量,切实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动员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发挥作用。

 

第五十节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立足区情、把握优势、开拓创新,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务求新突破,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发扬说了算、定了干的精神,敢于做为,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干必干成,用实干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持之以恒的抓好作风建设,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全新的思维理念、务实的工作作风、昂扬的斗志推动规划的落实。

 

第五十一节  强化规划项目支撑

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始终把项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推动规划项目化、项目具体化,通过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认真组织实施“十三五”规划的461个(类)项目,确保“十三五”完成项目投资2000亿元以上。精心谋划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形成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继续实施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夯实项目推进责任,解决项目推进中困难和问题,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广和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激发民间投资,形成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招商引资等多元化项目投资格局。持续强化项目建设的环境保障,加大项目推进中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力度,严厉打击干扰项目推进、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违法行为。

 

第五十二节  着力推进规划落实

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分领域、分阶段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明确推进措施,保障规划纲要有效实施。加强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的跟踪督办,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全力推动规划落实。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检测和跟踪分析,对重点领域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建立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的机制,用制度保障规划落实。加强规划宣传,深入宣传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要举措,在全区形成贯彻落实规划的浓厚氛围。

 蓝图已经绘就,未来充满希望。振奋人心的“十三五”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激发同心同德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决战的信心和勇气,紧紧依靠全区百万人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引领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富裕美丽和谐新汉滨而努力奋斗!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纪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       协办公室,区人武部。

  区法院,区检察院。

  各人民团体,中省驻区各单位。

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3月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