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

索引号: 公开责任部门:
公开日期: 2010-12-13 00:00 发布文号:
公开目录: 工作报告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未知

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7日在汉滨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3月7日在汉滨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汉滨区代区长 袁子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扎实工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9.41亿元,同比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23.06亿元,同比增长18.4%;财政总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90万元,同比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3元,净增152元。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13.7%。新建优质桑园2万亩,蚕养发种14.22万张,同比增加1.51万张,产茧569万公斤,同比增长27.2%;畜牧业增势强劲,生猪饲养总量达87.29万头,同比增加10.48万头,肉类总产4.31万吨,同比增长16.5%;魔芋种植基地达4.1万亩,新增1.16万亩;劳务输出16.92万人,劳务收入12.13亿元,其中有组织输出8.14万人,占总输出的48.1%;农村主导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培育龙头企业7家,发展蚕桑、蔬菜、畜牧专业协会10家,形成各类专业村311个,专业大户10392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全年区属工业完成总产值17.93亿元,同比增长17.8%,实现工业增加值4.97亿元,同比增长12.2%。新增规模企业11户,江华5万吨钡盐、秦东魔芋仿生食品、巴山丝绢120吨白厂丝生产线、泸康白酒生产线扩建等13个新建及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总量得到扩张。城乡消费走旺,商贸流通活跃。成功举办了第七届汉江龙舟节等节庆和旅游促销活动,全年接待游客8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向上争取力度不断加大,可用财力有了较大增加,公共财政职能有所强化,财政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保证了工资发放、政权运转和重点支出。乡镇拖欠多年的教师、干部工资得到彻底解决,财政自1998年零基承包以来,首次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基础设施强力突破。全力支持铁路、高速公路等中省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征地拆迁、施工环境的协调保障工作,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主人翁姿态,搞好中心城市建设,安康大道、汉江三桥、滨江大道二期工程全线开工,桥西广场拆迁基本结束,大桥路综合改造进展良好,南环西路基本贯通。全区4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农村道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投资9500万元,完成村级道路硬化273公里,在全市里程最长,质量最好;完成恒叶、张坝二期油路69公里、农村通达工程124公里,建成便民桥50座,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提高。投资2900万元,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5处,完成土地整理1100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1.4万亩,黄石滩水库下闸蓄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投资9300万元,完成大瀛湖绿化治理7619亩,退耕还林2000亩,荒山造林1万亩,天保工程造林6000亩,飞播造林4万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生活垃圾处理厂点火试产。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投资5460万元,新建农村沼气1261口,建设扶贫重点村31个,易地扶贫搬迁2188人,完成31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实施了农村“户户通”工程,使居住偏僻边远的2630户农户用上了电,彻底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顺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为全市改革积累了工作经验,全区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平稳,进展顺利;区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乡财乡用区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加强财力调剂,基层政权运转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农村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实施了预算“直通车”制度,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兑现粮食直补及良种、农机补贴806万元,农民负担监管不断加强,有效防止了负担反弹。《公务员法》实施工作顺利进行,区直部门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完成,乡镇机关公务员登记工作正在进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当年完成改制企业5户。开放搞活力度加大,组织参加西洽会、杨凌农博会等贸洽活动,累计招商项目14个,合同引资6.8亿元。
——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个,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两基”得到有效巩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取得新的突破;投资990万元,完成校舍排危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启动实施江南城区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大。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投资1400万元,改造乡镇卫生院12个、区直医院4个。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扎实开展“三清三查”活动,完成手术12297例,人口自增率控制在2.3‰以内。汉剧等地方文艺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弘扬,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视发展体育事业,在城乡建设健身场所41个,组织参加和举办了省市区各类运动会,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区政府自觉接受区委的领导、区人大的依法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充分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件,办结1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4件,政协委员提案201件。进一步简政放权,精减审批审核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纠风治乱,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反腐倡廉,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进一步规范了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
——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607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33人,为边远乡镇招录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全部安置。切实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投入670万元,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生活保健补贴,建设五保户集中安置点12个,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投入3350万元,在农村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359名困难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救助,解决少有所学的问题;投入160万元,在城乡开展医疗救助,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投入1910万元,实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使困难群众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稳步扩大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解决难有所济的问题。全面启动实施库区移民后期扶持,促进了库区经济发展,确保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心基层,切实解决基层困难。当年财政新增支出5940万元,统一了区乡预算标准,增加了乡镇机关公用经费,提高村级与社区补助,村级支出标准由村均8000元提到1万元,社区干部补助由每人每月180元增加到230元,解决了长期遗留的公安合同警养老保险问题。制定了“五五”普法规划,开展了一系列普法教育活动,全民法律意识有了新的提高。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平安汉滨”,全力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局。
与此同时,工商、质监、统计、审计、物价、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金融保险和慈善事业、老区建设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中共汉滨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和各条战线团结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地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实现突破发展缺乏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和拉动;发展条件亟待改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缺乏大的稳定增长点,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和消化赤字、债务的压力仍然很大,难以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一些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抓落实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2007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区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突出以城带乡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奋力实施绿色产业新突破,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市区一体、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汉滨,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区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66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3亿元,增长27%;财政总收入4.35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165元,净增15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590元,增长7%;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3%。
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对全局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指导性原则。
——始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把工业和龙头企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集中精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集中资金扶持工业发展,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升级,快速扩张工业总量。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高度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环保优先,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节能降耗水平。
——始终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坚持全局抓项目,将项目规划、包装、推介、引进和投资环境整治作为政府经常性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实行“问责制”,动员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突出发展主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机制、制度的建立和创新,不断破解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除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实施突破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尊重民意,实现民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控人、控编,控制会议、文件和招待等非工资性支出,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积极化解老债务,坚决杜绝新债务,将新增财力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尽力保证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三、实施“以城带乡、以川促山”战略,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月河川道集镇群发展。围绕江北新区开发、江南旧城改造,做好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用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汉滨大厦、煌上煌大厦、新闻大厦和影剧院改造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粮食大厦,推进安康大道、滨江大道、汉江三桥、桥西广场建设,开工建设香溪大道、花园大道、瀛湖干道和汉江一桥北桥头枢纽工程,实施江南生活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和供水过江管网等项目,力争实施垃圾处理二期工程,争取江北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启动区级机关北迁工作,拉动城市北移,为城市建设加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月河川道小城镇示范群建设,积极推进两山建制镇发展。坚持市场运作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推进恒口明清古街改造、恒河西岸和五里新街开发,完成恒口集镇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并争取重点集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和经营城镇资源,发展商贸流通业、新型服务业,引导商业网点尤其是大型超市合理布局,逐步推进全区集镇社区、学校、医院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活跃城镇经济。突出治脏治乱,加大城镇管理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完善城镇环卫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环卫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卫生城镇、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强化居民环卫意识,提高城镇文明程度,着力从根本上改变城镇脏、乱、差的状况。
以月河经济综合开发示范带建设带动两山产业发展。以城镇“餐桌经济”、休闲旅游为引导,发展月河川道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建民农贸市场、阳晨养殖场、民荣公司为龙头,建设万亩优质蔬菜基地、百万头畜禽养殖基地;以建材、食品、丝绸、矿业、中药加工业为支柱,加快建设恒口、关庙、五里乡企小区,加速发展乡镇工业;以生态环保为目标,加快316国道、乡村道路沿线和月河两岸的绿化,使月河川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山地区围绕川道龙头企业加快蚕桑、魔芋、畜牧、中药材等产业建设,广泛开展农产品初加工,把两山建成川道龙头企业的重要原料基地;围绕川道的聚集效应和集散功能,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运输业,促进两山地区的商品流通;围绕川道旅游资源,整合挖掘两山旅游景点,发展两山旅游业。
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按照“支持、服务、结合”的要求,全力做好征地拆迁、环境保障与协调工作,支持西康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力促入川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推进襄渝、沪汉蓉等铁路复线建设,尽快改善我区大交通条件落后局面。围绕中省项目建设,带动我区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结合征地拆迁,统筹安排拆迁安置点建设,积极发展配套服务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投资1.59亿元,建成大叶(大河至叶坪)、飞二(飞机场至二里)49公里油路,争取启动吉田(吉河至田坝)油路建设,开工建设大香路(大同至香山)、洪牛路(洪山至牛蹄)、大临路(大竹园至临江)、南鹰路(原瓦仓乡通乡路)等4条县乡公路和6条村级公路共182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完成400公里,新修30个村150公里通达工程,完成茨沟至旬阳麻坪28公里公路改造,逐步缓解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和群众出行难问题。抓住中省加大扶持的机遇,投资2000多万元,完善提高集雨水窖6000口;建设安全饮水工程89处,确保4万人安全饮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1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5000亩,土地整理2000亩;做好17座重点病险水库加固维修的立项争取,抓好黄石滩水库渠系配套工程的争取和启动;力争开工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新修农村沼气3000口;争取实施林业工程造林4万亩,完成当年大瀛湖绿化治理任务,积极推进瀛湖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完成330千伏金州变增容和110千伏西郊、五里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扎实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扶贫到村,项目到户,启动建设32个重点村,抓好33个特困村的脱贫解困工作,易地扶贫搬迁1600人。加大两山地区开发建设,将路、水、电、生态环境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向两山倾斜,不断改善两山地区的发展条件。
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带动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继续扎实推进5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坚持“领导联村、部门帮扶、干部包抓”,实行资金捆绑,项目到村,倾斜扶持。产业发展以“一村一品”为目标,实现新突破;


共2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0091个字符